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的三次“对接”

时间:2022-05-14 06:36:27

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的三次“对接”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落实到课堂教学,需要依托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解读做好三次“对接”,即从课程标准到年级目标,从年级目标到学习评价,从单元整体到课时目标,以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标准 课时目标

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课堂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培养出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核心素养制定的课程标准和编写的教材,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因此如何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来提升课程实施品质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内容。然而,课程标准虽然是对顶层设计的具体化,但仍处于课程体系的顶层,教材将课程标准细化到学科的知识点,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的设计。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和实施能力是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各方面会影响其对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影响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直接决定了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能否传递给学生。

笔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教师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将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的解读至关重要。在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解读的过程中,针对本校学生的学情和培养目标,笔者尝试了从课程标准到学期目标,从学期目标到学期学习评价,从单元整体到课时目标的三次“对接”,从而真正使课程标准与课时目标对接,让课程标准发挥高位引领和对教学的具体指导作用。笔者将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为例,谈课程标准校本化解读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次对接:将国家课程标准细化到不同学期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四年级达到一级标准,六年级达到二级标准,也就是说标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年段目标,但是在不同年不同学期分别要达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做细致的规划,这就给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弹性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解读的更高的要求。笔者将以“读的能力”为例,对比展示本校英语学科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解读。

国家课程标准二级目标: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课程标准校本化要求:

1.能在语境中认读所学词语(细化);

2.能根据元音字母(a,e,i,o,u)、元音字母组合(ea, ee, oo, ear, ere, ow, ei, air)、辅音字母组合(th, sh, wh, ph)等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细化);

3.能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如weak, sharp,never, tidy(增加和提高);

4.能根据单词构成(合成词、前缀、后缀等)猜测词义,如traveller, football player, dancer, pianist, artist, scientist, spaceship, Disneyland, sport-lover, easily, badly等(增加和提高);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流利、自信大方地朗读所学故事、短文和对话(提高)。

在对年段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解读的过程中,结合我校学情,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研究方向进行了提高、降低、增加、删减、整合、细化。删减是因为课程标准中的二级目标适用于五、六两个年级,它的目标达成应分解到各个学习阶段,所以,在六年级下册中删减了部分在之前已经达成的目标要求;细化指的是结合六年级下册教材内容进行具体的表述,增加和提高的是基于本校“享受如春教育 培育有根新人”办学理念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科研究方面的要求,如思维培养、倾听习惯等。

第二次对接:从校本化的学期目标到校本化的学习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评价,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了一杆标尺,有了这杆标尺,教师们不仅能够明白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还能明白在课堂上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为例,展示我校校本化的学习评价。校本化的学习评价关注语言学习的特点,从话题、功能、文化和拓展四个方面展开。

如上表所示,学习评价的制定体现了以下三个理念:将单纯的知识梳理转变成学习评价,强调语言的功能和语用,强调拓展的灵活性。将知识梳理变成学习评价,不仅为教师的教服务,同时也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 强调功能与语用,不仅要关注话题、词汇和句型,也要关注到功能,关注语用,因为词汇和句型是为语用服务的。教师要站到教材之上进行思考,与课标对话,与编者对话。强调拓展的灵活性。从广度、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进行适度拓展。所谓温度就是拓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在拓展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拓展内容要适度,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可漫无边际、无限制地拓展;拓展形式的多样性,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兼顾课堂内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高效、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次对接:从单元整体定位到课时目标

单元各板块功能不同,但是都指向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指向学生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既要有全局意识,还要有发展意识。单元板块活动巧妙整合,关注情景统一、关注教材活用、关注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不仅学会,也会学。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与学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用能力。笔者将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为例,展示单元整体教学下的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

单元总目标:学生能读懂伊索寓言The lion and the mouse并了解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再了解更多的伊索寓言和中国成语故事;能理解并运用动词和副词在句中的搭配使用,以及形容词和相应副词在词形上的联系和用法上的区别。

课时分目标:

第一课时(Story time)教学目标:

1.通^看图和阅读文本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图片了解单词或词组bite, hole, large, sharp, strong, weak, wake up, let go的意思并会根据发音规则准确朗读以上单词;

3.能结合图片进行大胆猜想、文本预测;

4.能用特殊疑问词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并简单交流;

5.能在图片和关键词组的提示和帮助下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6.能在交流和朗读故事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副词的用法。

第二课时(Fun time)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境中进一步理解副词的用法;

2.能在图片的提示和帮助下复述课文;

3.能发挥想象对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进行合理创编,并小组合作表演。

第三课时(Grammar time & Checkout time中的Look and write)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复述和核心句型的朗读中巩固副词的用法;

2.能在Look and write练习中感受多样化的副词运用对于生动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第四课时(Sound time & Cartoon time)教学目标:

1.能通过诵读进一步掌握特殊疑问句语调;

2.通过看图、观看视频和文本预测等方式了解卡通故事的内容;

3.能在朗读中发现新的副词及其运用,能尝试着整理和归纳更多的副词;

4.能准确地朗读并尝试小组合作表演卡通故事。

第五课时(Culture time & Checkout time)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造性地表演卡通故事;

2.能在Think and write 练习中使用正确的动词过去式并尝试增加副词,使文章更生动;

3.能了解一些伊索寓言和成语故事,并尝试在课上或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基于单元整体的分课时目标定位,理清了单元各板块的功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地知道在不同的课时分别要把学生带往哪里,而自己的教学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从而真正让教学活动和方式指向教学目标,循序渐进,殊途同归。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解读使教师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向下审视,关注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关注单元整体、课时目标,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结合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实际,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的解读与实施,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实现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的一致性。从课程标准、学校本位的学科课程纲要编写到课堂教学,自上而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目标更明。由此选择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更为合理有效,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行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唯有保持“思想者”和“行动者”的姿态,用课程的视野武装头脑,用课程的理念指导行为,才能在课程建设之路上找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最佳路径。?筻

上一篇:故事教学不仅仅是讲故事 下一篇:多快好省 智能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