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琼:流水线上的“诗坛超女”

时间:2022-05-14 05:57:50

郑小琼:流水线上的“诗坛超女”

姓名:郑小琼

出生:1980年

籍贯:四川南充

职业:流水线工人

成名:诗作《铁》《臂麻岭》《人行天桥》每在网上广为传播,并以嘉宾身份出现在《鲁豫有约》节目中,称谓:“诗坛超女”

在领奖台上谈到自己获奖作品的创作动机时,这位川妹子操着半生的普通话说:“写(铁)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珠江三角洲,每年有4万根以上的断指。我常想,如果把它们摆成一条直线会有多长……”

一紧张,小琼的发言又变成了四川话:“而这条‘线’还在不断地延长之中。此刻我在想,自己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把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但是,我仍然不断告诉自己,必须写下来,把我的感受写下来,这些感受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工友们的。我们既然对现实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已经见证了什么,我想,有必要记录下来。”她的获奖感言,一次次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2001年,郑小琼从家乡的卫校毕业后来到广东东莞,先后在家具厂、玩具厂、磁带厂、机械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能挣到几百元工资。为了多挣点钱,她不断转厂换工作,希望自己能交上好运找到一份挣钱多点的活儿。后来,郑小琼辗转来到东莞一个叫黄麻瞬的小镇上,成了一家五金厂的流水线工人。在这里,所 有的东西都是冰冷而残酷的,但对她而宫,这是一座火山,让女孩喷发出了无尽的灵感。

在这家五金厂的流水线上,所有人都只有工号而没有名字,没人知道她叫郑小琼,人们只会喊:“喂,245号。”小琼每天的工作是在铁片上用超声波机器轧孔,从机台上取下2斤多重的铁块,擢好、按开关、打轧,然后取下再摆,不断地重复。每天要将两三斤重的铁块起起落落1万多次!

打工生涯中所经历的辛酸和苦痛,以及漂零异乡的孤独感,使郑小琼的思乡之情如野草般疯长,并不可谓制地变成了一行行文字。小琼只能偷偷地写作,因为被人发现自己在上班时间不务正业,会被罚款的。有一次,组长发现她在车间里埋头写诗,就毫不留情地罚了她50元钱。尽管对于郑小琼来说.那50元钱很重要,但写诗的激情早已战胜被罚款的不快,她顾不了那么多了!一旦有了灵感,不管在食堂、车间或者厕所里,她都会随 手记在小纸片上,这儿写几句,那儿写几句,晚上回到宿舍再整理出来。因此,她还被工友们称作“地下党”。

从最初涂鸦式的宣泄。到慢慢显现出诗的模样,郑小琼渐渐对自己的作品有了点信心。当她在一份报纸上发现,上面刊登的诗歌散文也不过如此时,就试着把一首怀念故乡的诗投给丁东莞的《大岭报》,这首名为《荷》的小诗只有短短几行:“每天/我漫步在记忆的池塘/乡愁的中央/居然是/站立的荷/飘出淡淡的清香……”。没想到,这首短诗很快就发表了!这位打工妹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亮色与寄托,从此将一切闲暇时间都用来写诗。

投出去的第一篇作品奇迹般变成铅字后,郑小琼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下班后她就埋头写作,开始是倚在8 人宿舍的床头写,宿舍太吵就去食堂,她的作品就写在工厂的合格纸或报表背面,这些小纸片很快就积累了一尺多高。

闲时,郑小琼除了写诗就是看书,历史、宗教、哲学,甚至地摊上的《孙子兵法》她都看。

此后,郑小琼别具一格的作品频频发表在《打工诗人》《山花》《诗选刊》《星星》《散文选刊》乃至文坛顶级刊物《人民文学》和《诗刊》上。她所写的大量反映打工生活的诗作,引起了文坛前辈的瞩目,并称之为“打工女诗人”。2004年,郑小琼开始受到东莞市领导的关注,市政府资助郑小琼出了两本诗集,并承担她赴新疆参加“青春诗会”的费用,还为她开了作品研讨会。

尽管已经“声名远播”,每月的稿费也渐渐多起来,但郑小琼的“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直到这时,她的工友们还不知道身边有一位著名女诗人,他们仍习惯喊她“245”。

成名后,面对多家媒体伸出的“橄榄枝”,以及东莞市作协“收编”她为签约作家的邀请,郑小琼都婉言谢绝了,这令许多人感到惊讶。尤其是后者,既可成为名正言顺的大作家,每月又可以拿几千元高薪,何乐而不为呢?工友们都说小琼“还是傻乎乎的。”郑小琼说:“我之所以没有选择去媒体或作家协会上班,是因为我计划的反映广东打工者生存状况的“南方手记”系列还没写完,需要继续呆在工厂打工妹的位置上体验生活。”

郑小琼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如果他们知道我能换工作而没有换时,我会更觉得对不起他们。”

除了诗歌、散文,郑小琼还帮工友们写过一些劳资纠纷的东西,她对打工诗人许强说过,她愿意学他,熟读《劳动法合同法》,帮工友们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正是源于这份责任心和相伴多年难以割舍的感情,郑小琼无法离开那些打工的兄弟姐妹,她需要一种在场感,深怕自己一离开工厂去好单位受“宠”,就会失去对生活敏锐的触角。而疼痛和艰辛,正是这位打工妹诗歌的灵魂!

上一篇:张霞昌:成功在于选择,更取决于努力 下一篇:三大职场“短片”,上演职场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