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第4期

时间:2022-05-14 05:06:51

几天前,有个在英国读书的老同学打电话给我报平安。嘘寒问暖之后,话题转到了彼此的工作上,对方坦言工就业之不易,而我所知他绝对是个三维动画设计高手。此君最后讲到终于又遭遇了应聘工作的失利――某著名游戏开发公司权衡再三,给我这位朋友的满腔热情当头泼了盆冷水,原因竟然是他的学历“有点高”。

诺丁汉大学多媒体制作专业的硕士学位竟然成了求职时的制约因素,这在国内的游戏开发公司怕是闻所未闻的“传奇”。归根结底,这便是人家国内人才制度完备的体现――彼国明文规定了学历与薪水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果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当,则企业通常不会选择高学历的高薪人士。这个惯例在英国(或大多数发达国家)没有行业之分,钢铁厂和软件公司一律同等对待。

“人才优势啊!”那位朋友在放下电话前,如是感叹英国游戏开发界的人才济济。

“回来吧,祖国需要你!”我也只好如此宽慰他,并借机为中国游戏软件开发界“猎头”了一把。

虽说这从某一侧面体现了国外软件人才与待遇的均衡,但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该国人才体系的完善。合理的“金字塔”形人才结构,对软件产业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如所述朋友的遭遇,对那个拒绝了他的企业来说,无形中减少了不少人工成本;而此君对于中国求才若渴的游戏软件开发商来说,应该是不可夺得的“宝贝”,且国内企业多迷信学历,面对同样的状况,则恐怕花重金也会先留下再说。一减一增之间,彼此的胜负就已在成本层面分出了高下。

于是,人才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就带来了诸多待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既有学历与能力的不对称问题,也有教育培训机制的问题,更有人才本身的功利问题。(上述问题,在本期“特别报道”和“圆桌论谈”里均有所涉及。)

曾经有一位相熟的软件公司老总,在谈到国内人才数量不足之时愤愤然表示:要是自己所在的城市能够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软件人才,他愿意出资若干亿元养活所有毕业生―哪怕是一段时期内什么单子也接不到。

其实这位老总所设想的宏伟场面一旦出现,也就不必担心没有业务可做了。假如真能聚拢起数千人乃至上万人,形成一个开发中心,恐怕什么软件产品都能做出来了,而项目也自然会纷纷找上门来。

这就是“人和”―问题的关键是谁有胆量去投入这笔资金?联想为国际化敢“豪赌”一把奥运会的“TOP伙伴”,而中国的软件企业为了扛住印度、欧洲外包的挑战,能赌这一把吗?

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怕是还有“地利”的因素。

从地理上来看,除了京、沪两个对软件制造者和使用者,具有传统吸引力的地点外,目前中国经济的兴奋点有三大块:已经宏观规划了若干年大开发的西部,需要振兴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以及WTO后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长、珠两个三角洲地区和江浙一带。前两个地区虽高校云集,用户企业密布,但从地理位置所带来历史惯性看,人才的总体情况仍是入少而出多,这一现象在各行各业均有所体现,软件技术层面的人员亦难得充足,就更别提再高层次的人才了。如此,就只有第三块地区最能以机制灵活、环境良好而吸引人才。

从这个角度分析,改造不良的“地利”,才是真正能引导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本刊已经“素描”了大半个中国的“软件地理”,其实就是在探询地缘下的信息化问题,这期的河南就又从“地利”上,探讨了一个中西部色彩浓厚的省份的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问题。)

凡提发展,“天时”也必是讨论内容。但这点其实不必赘述,自有政府不断颁发文件以飨产业。然互联网的再次崛起,似乎在“天时”的角度上有些“添乱”。上期刊发了一篇记者评论,概述了资金投向再次转向彼行业而远离软件的状况,结果不断有读者来信探讨这个话题。

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必须经过磨练,这就如同开头讲的哪个朋友正在遭遇的制约一样。当风平浪静,规则终于建立完毕之时,中国的软件行业才真能盼到成熟的日子。不过那样一来,媒体岂不少了许多乐趣?

上一篇:关于3G的悖论等6则 下一篇:创新引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