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可表演性”因素翻译

时间:2022-05-14 05:01:18

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可表演性”因素翻译

摘要: 本研究以王佐良的《雷雨》英译本为例,探讨以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 旨在分析怎样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使戏剧译本具备“可表演性”。

关键词:戏剧翻译 《雷雨》 可表演性 目的论

一、导言

本文讨论的戏剧是drama, 即以对话为主,专供演出的戏剧的翻译。戏剧语言简洁化,口语化,并包含动作性文本,具备“可表演性”,主要用于演出。“可表演性”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其《仍陷于迷宫中―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的。“可表演性”指戏剧中可供表演的因素及结构, 具体包括动作性文本, 语音特征, 文化因素,口语化语言等。

《雷雨》自从发表后,多次被搬上舞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由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的英文译本同样在国外受到好评, 由此可见, 其译本很好地传达了原作中的“可表演性”因素。 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译者灵活运用了归化,异化等有效的翻译策略对以上因素进行科学的处理,很好地体现了功能主义“目的论”的法则,才使译本具备了“可表演性”。

二、“目的论”与《雷雨》英译本的“可表演性”

“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是德国学者费米尔(Hans Vermeer)于1978年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目的论者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Nord(2001)认为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目的论”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目标文本与原文本之间存在的“语际连贯”,二者相同或相似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它们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王佐良先生在书中说过,“《雷雨》这个剧本吸引了我,作者的写法很有新意,不仅对话写得好,而且舞台说明细致又有文采,读之如读好小说。” 所以,如何把握原作的创作精神,再现戏剧人物形象,使译本具备“可表演性”是译者想要实现的预期目的。本文旨在分析《雷雨》译本中使用的有效翻译策略及其体现出的三个法则的运用。

1、 忠实性法则的运用与“可表演性”

忠实性法则说明在翻译中要注重“语际连贯”,注重两种语言的相似性,尽量进行异化翻译,力求忠实原文。在《雷雨》英译本中,对动作性文本的处理等都体现了这个法则。

1)对动作性文本的处理

动作性文本是戏剧的特有形式,并且具有“可表演性”, 而人类动作所代表的意思很多具有相似性,因此,根据“忠实性原则”,对这些动作的翻译可尽量忠实原文。在《雷雨》译文中,许多动作性语言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共性。例如象征性动作“呵欠”翻译成“Yawning”;情绪表露动作“厌恶地”翻译成“disgustedly”;说明性动作 “拉”翻译成“tugging”;适应性动作 “自语”翻译成“to herself”等。这些都贴切地表达了原文意思,使译文具备表演性。

2)对语音特征的处理

译本是演出的蓝本,因此要翻译中要对那些意蕴深刻的语言进行特殊处理,使其更流畅,适合表达,也保留了原味。例如: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You’re my--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s!” . 其中, 没有把“萍, --凭---凭”生硬地译成“Ping…”,而是译成“my―mighty”,这样既保留了原文风格,又体现了语言流畅性, 而且也很好地传达出鲁侍萍对看到自己素未谋面的儿子后激动,愤恨以及欲言又止的痛苦,类此例子在译文中都很好地体现了“可表演性”。

2、 连贯性法则的运用与“可表演性”

连贯性法则强调“语内连贯”, 注重以目的语为导向, 用归化方法进行文化因素转换,因为目的语文化有自己的特征,而目的语观众在欣赏舞台表演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戏剧翻译过程应多考虑“语内连贯”,注重归化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可表演性,让目的语观众或听众更好地欣赏作品。

1)对文本文化因素的归化翻译

不同的语言之间肯定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要遵守“连贯性原则”, 即遵守 “语内连贯”, 对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转换,进行归化翻译,让译本能被目的语读者和观众接受和理解。

① 对特殊习语的处理

习语在翻译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根据目的论,翻译中既要尽量保留源语的意味,又要让目的语听众或观众领略到精彩的意思,同时在戏剧翻译中还要尽量少要注释,多用口语性通俗性的语言,以方便演员的表演。在《雷雨》英译本中,很多例子就兼顾了以上的所说的要点。

例如,我是一辈子犯小人(王佐良2006:240),翻译成All my life I’ve just had one patch of bad luck after another (王佐良2006:241);哼,她要是跟我装蒜(王佐良2006:54) 翻译成Humph! If she tries to come the old acid with me(王佐良2006:55);贵:嗯,这是你爸爸的造化。(王佐良2006:44)Lu:Yes, and lucky for me that I did. (王佐良2006:45)

② 数量词的处理

那您不是一块两块都要走了么?(王佐良2006:12)

FENG:Yes, and you’ve relieved me of every penny of it, a dollar or two at a time!(王佐良2006:13)

大:凤,你怎么不把那一两四块八的龙井沏上……(王佐良2006:246)

HAI: You should have made him a pot of best-quality Lungching―it’s only four dollars eighty an ounce. (王佐良2006:247)

其中,译者运用了“语内连贯”原则,没有加注释,直接用了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方式,“penny, dollar”;而且把“一两”翻译成英文习惯用语“ounce”,这样就很好地进行了文化因素的转换,让目的语观众和听众在欣赏时保持连贯,体现了“可表演性” 。

③宗教文化词的处理

宗教文化词有一定的内涵与背景,因此在翻译时要尽量让观众更直接地明白。例如文中把“念经吃素”直接翻译成相关的a religious man 以及把“报应”翻译成“ it’s what he deserves” 等。

2)对多义词的归化翻译

在汉语中,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语境翻译成不同的对等语,这就需要译者根据“连贯性” 原则,进行归化翻译,使目的语观众明白其中的含义,又不要丢失太多的原意。

鲁侍萍:糊涂东西,你还不跑?

鲁大海:妈!你好糊涂!

鲁侍萍:哦,我的孩子,外面的河涨了水!你别糊涂啊!

Ma: …Run, you fool! Don’t just stand there!

Hai: …Mother, mother! What an idiotic thing to do!...

Ma: Oh,my child…You mustn’t do it!

在这段对白中,出现了三次“糊涂”,但却各有所指,意蕴深刻。糊涂东西是指鲁侍萍骂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四凤发生爱情关系,自己又不能明说的痛苦指责。鲁大海责怪母亲糊涂是指她不该让周萍逃脱,是对母亲做了件愚蠢的事的含蓄责怪。鲁侍萍哀号着“你别糊涂啊!”是母亲担忧四凤自寻短见的。王佐良先生分别将其译为“fool”“idiotic”“You mustn’t do it”。这几个词恰当地表示了多义词“糊涂”的所指,能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很好地理解并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思想,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

三、结束语

戏剧翻译是特殊的动态过程,译者必须以可表演性为目的,在忠实性和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语言特征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等各种翻译策略,对动作性文本,文化因素,语言特质等进行处理,而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的运用不是绝对的,只有综合考虑戏剧的可表演性因素并对语言进行灵活处理才能使译本具备“可表演性”。

参考文献:

[1]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Vermeer,Hans.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1978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章春. 的舞台艺术[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5]王佐良,巴恩斯.Thunderstorm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黄爱娟(1984―),女,汉族,福建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08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上一篇:关于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原则 下一篇:服装设计的后现代形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