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大学教育理念浅析

时间:2022-05-14 11:28:38

竺可桢的大学教育理念浅析

世界一流大学中涌现出一些有着独特教育理念、具有开放视野的校长,使得大学发展各具特色,成就了一流大学的卓越。我国当前也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就离不开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型校长。回顾我国近代教育史,也不乏优秀的校长,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先生便是一位“旧时代蔡元培以后,最杰出和最成功的大学校长。”[1]其大学教育理念对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仍有很深的启迪。

一理念与大学教育理念

“理念(idea)”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综合的理性认识,是一个内涵不断辩证发展的概念。韩延明教授指出,“理念”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性认识,二是理想追求,三是思想观念,四是哲学观点”。[2]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理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系统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一种根本的核心思想观念和哲学体系。

哲学中的“理念”移植到大学教育中,便有了“大学教育理念”。有学者就大学教育理念做过研究,王冀生教授认为,“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还认为,“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的前进方向”。[3]李萍教授等人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4]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应然价值’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5]这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各有特色。其中共通点是:大学教育理念是关于大学教育理性的、前瞻性的认识,是对大学教育的根本看法。大学自产生到现在,一个基本且很重要的功能便是培养人。大学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如何使人成为更好的人?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此问题的回答便形成了丰富的大学教育理念。

二竺可桢的大学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理念是主体以自身的学术背景对大学教育所处环境的深入思考,并结合自身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深刻认识,是对大学教育问题的一种判断和主张。

竺可桢幼时接受传统教育,深受其中人文思想熏陶,后在伊利诺斯大学和哈佛大学留学,深受美国先进大学教育思想感染。中学的人文精神和西学的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和。回国后,竺可桢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虽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但实践经历使善思的他对中国当时的大学教育现状有了深刻认识。这在他1936年走马上任浙大校长发表的就职演说《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中就有所体现,竺可桢先生在其中阐述其对大学教育的理解:“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时方不致害己累人,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我们固不肯为传统的不合理的习惯所拘束,尤不应被一时的情感所冲动,被社会不健全的潮流所转移,或者受少数人的利用。”[6]

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办大学不能不有哲学之中心思想……”[7],多年大学从教及管理实践,使其逐渐形成了以“求是”为核心的大学教育理念。1938年,西迁广西宜山时“求是”被定为浙大校训。校歌中的“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便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浙大前身是“求是书院”,取自王阳明所说:“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8]因此,“求是”的第一层涵义就是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朴实严谨的作风。竺可桢先生后又将“求是精神”演绎为追求学问和民族独立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不惧利害的牺牲精神,具有明辨是非不盲从的革命精神和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以“求是”为灵魂的大学精神

大学以培养人为基本追求,是“社会的心灵”和“人类精神的家园”。十三年的浙大校长生涯中,竺可桢与师生一直践行着“求是”,并成功将此精神深深融入到学校的文化底蕴中,至今仍散发光芒。

(1)独立精神

竺可桢意识到时局动荡不安,高校不可避免被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漩涡中。他从一开始就力争办学自主,他提出“用人校长有全权”得到了的应允。在任期间,竺可桢尽力为学校争得自治,创造自由环境,提倡思想和学术自由。他视教授为大学灵魂,竭力创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辩论活动。大学有独立精神关键是学者和培养的人要有独立思想。“求是”即求真,不光求学是这样,办学亦如此。在知识的殿堂中探求真理,要有这种不为外物役使的独立精神。

(2)批判并引领社会之精神

竺可桢曾说过,教育是黑暗中的明灯,也是茫茫大海中指示航行的灯塔。面对国情内忧外患,国人道德感沦丧,竺可桢强调大学应继承明朝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民主精神,弘扬黄宗羲关于“公其是非与学校”的思想,履行对社会进行批判与监督的功能。[9]在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他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毕业后,应人人负起责任,使中华成为不可灭亡的民族。

(3)科学与创新之精神

竺可桢重视学生智慧发展,“诸位求学,应不在科目本身,而是要训练如何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10]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求是”的态度培养创新思维。竺可桢鼓励师生举行报告会,学习研讨前辈们的著述和研究精神。他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胜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是宽厚的基础仍然很重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张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实验和科研中去。重视理智和批判研究能力的培养,主张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在辩论中探索真理和训练创新思维方法。

这种“求是”为灵魂的大学精神,使浙大由最初三个学院组成的地方大学发展成了全国少数著名的综合大学之一,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术成果累累,又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品德和能力。竺可桢先生使“求是”真正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灵魂中。

2“求是”理念培育求是人

竺可桢要求学生“一方为学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11]他提出了“求是”人所必备的三种品质,一是有清醒理智的头脑;二是有不恂利害的气概;三是有公忠报国的责任感。竺可桢认为,大学要培养能担当大任的英才,必须具备“求是”品质。他们既要努力寻求学问之“是”,更要胸怀大志,寻找振兴中华之大“是”。

如何培育求是人?《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2]竺可桢视教授上任伊始就着手聘请德才学识兼备的教师,使学校人才济济。竺可桢尤其重视科学研究,曾引用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阐明学术研究对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13]对学生,他要求养成“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的作风。

竺可桢强调大学教育应“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智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14]他非常重视基础课教学,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浙江大学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传统由此发扬并传承。

三一点思考

竺可桢所处的时代已远去,但是他的大学教育理念依然让人深思。

在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理想渐渐让位于现实,精神价值屈从于物质利益,道德标准也趋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的井然有序也远渐被打乱。很多大学变成了社会风向标,缺乏独立精神,缺乏明确的大学教育理念指导,一些大学日渐失去生命的活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到底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大学教育价值观?

多元的社会有多样的需求,不同的大学应有独特的教育理念,要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先进的大学教育理念离不开教育家型的校长,现在有很多文章在谈校长职业化、专业化。无论怎样,大学校长首先应是一位教育家,要懂教育,才能办好教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好校长会有明确的大学教育理念,能给大学科学合理定位,脚踏实地的发展,而不至于不切实际追求大、全,追求硕士、博士点的数量,盲目攀比,浪费了资源却收效甚微。

竺可桢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理念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现在思考大学教育问题,也要“求是”,即“求真”。如何求真?无非是内求与外索。通过“求”和“索”,每位大学校长都能有自己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和自己办理大学的理念。希望我们的校长越来越优秀,希望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卓越!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南京竺可桢研究会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竺可桢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116.

[2]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D],2000.

[3]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4]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 [J].上海高教研究,1998(5).

[5]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12.

[6]傅国涌.竺可桢――校长生涯十三年[J].教育论坛,58-69.

[7]竺可桢.竺可桢日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

[8][10][11][12]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30,326,325,330.

[13]文胜利.竺可桢的办学思想与实践及其现实意义[J].现 代大学教育,2002(6):81-85.

[9][14]张彬等.论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求是”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2005(11):185-188.

上一篇:关于高等学校独立关于高等学校独立 下一篇:这个时代的读写方式将变成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