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国内外生态旅游文献综述

时间:2022-05-14 10:44:52

近二十年国内外生态旅游文献综述

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及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并重点回顾在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生态旅游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外研究视角在“人与物”上面的差异以及带来的启示。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统计

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3025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并且在Science Direc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且限定来源为Journals,时间为最近二十年,共输出3763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此外,将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占该年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同样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内容。虽然2000-2011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其占当年旅游相关文献的比重却是在逐渐下降,说明旅游研究内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增长,使得生态旅游的研究趋势下降。

通多对比可以发现,1999年之前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999年被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旅游年,也是自该年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超过100并且持续增长十多年之久,直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2011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在下降之后继续呈增长态势。而国外的相关研究近二十年来持续增长并且其峰值超过我国2011年峰值。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突破。图1中并未显示1995年之前国外相关的文献数量,实际上此前的相关研究数量累计达307篇之多,原因在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相比于H.C.Lacsurain正式使用这个专业词汇晚了近10年。

二、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顾问,墨西哥学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语“tourisimo ecologico”, 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为:“到没有扰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存的文明现象为目的的旅行”。Elizabeth Boo(1991),更为严谨的将生态旅游描述为以观光、学习自然景观、野生资源和目的地过去或现在文化为目的,此外,生态旅游能够起到给目的地筹集经济支持,为本地社区提供就业岗位,为大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并且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活动有促进效果。此后随着国际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研究不断深化,不论是世界各地的旅游组织或者是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Fennell(2001)在对八十多个定义归纳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主要集中于价值导向型,例如可持续性发展、品德道德、教育、当地社区等。Blamey(1997)的研究认为以下原则是主要核心:旅游吸引物是以当地的天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旅游者与目的地的交互主要是学习与倡导;旅游体验与相关产品管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外相关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关于CBET,即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内容涉及可行性分析、社区参与的主体、方式以及其发展、利益相关者等方面。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认为社区参与旅游的条件有:有吸引力天然生态风光和野生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社区的生态系统承受力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观光客。目的地社区居民在感受旅游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依然对接待旅游者感兴趣。目的地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做出管理决策。对本地文化和传统风俗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市场预测不超出生态旅游区的服务范围。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定义的讨论也由于各自学术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唐建军(2004)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准则,通过保护性开发,使旅游者、目的地企业和本地居民获得响应的利益,使百姓受到生态保护的教育的旅行方式。卢小丽,武春友(2006)对比了国内外四十个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概念与定义,归纳出了大多数概念论述中涉及的八个标准:“以天然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保护、本地社区受益、环境保护教育、道德与责任、可持续发展、旅游体验和文化”。

国内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分类评价、环境承载力、目的地开发等研究为主要内容。例如王洁,杨桂华(2002),孙道玮等(2002),李慧欣(2004)认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研究对实现生态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空间环境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环境管理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而社会文化因素、社区的文化程度、带薪假期制度的影响、基础设施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容量、旅游者心理因素、时间和气候因素、目的地景区与当地社区的相互关系、内外部的管理等等。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水平和可利用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学者和企业间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以构造某个环境承载力测量模型为主要手段,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描述某个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状况。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近20年来生态旅游研究趋势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对比国内外研究的领域及主要成果,国外学者更多的研究生态旅游者及其行为、社区参与等关于“人”的内容;国内学者更多研究生态环境与资源、评价体系、规划建设与开发等“物”的内容。一方面,这与国内旅游学发展与地理学、环境资源科学的紧密联系有关;另一方面,也暗含国内外研究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国内研究所服务的是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企业或群体的需求,因而是“物”的研究;而国外研究内容服务于发展的旅游业所服务的对象的需求,即旅游者或相关社区群体的需求,因而是“人”的研究。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上一篇:农业旅游发展下的农村妇女角色变迁研究 下一篇:我们为啥热衷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