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症56例

时间:2022-05-14 03:37:38

关键词: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48-01

眩晕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痰、火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既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症候群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病证,中医对该病的研究及防治有独到的见解,笔者从2006年6月~2011年6月5年间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56例眩晕患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39~69岁:病程2个月~1a。经头颅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1.2诊断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型。

2治疗方法

本组56例均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半夏20g,炒白术15g,天麻15g,陈皮15g,茯苓20g,大枣15g,生姜3片,生甘草6g,开水煎服,1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30g,竹茹5g,石菖蒲15g,重用生姜以镇逆止呕;若脘闷不食,加白蔻仁5g(后下),藿香10g,苡仁20g,以芳香和胃,若耳鸣重听,加葱白3根(后下),郁金15g,以通阳开窍,若心烦口苦,苔黄,脉弦滑者,加黄连10g,黄芩15g,竹茹5g,以化痰泻热。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眩晕消失;好转:时间缩短,发生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治愈33例,好转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29%。

4病案举例

李某,女,65岁,于2010年4月15日初诊。诉头晕近2月,加重7天,曾多方诊治疗效不佳,7天来头晕不清、重则视物旋转,如坐舟船,时有呕吐,头颅CT未见异常,TCD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刻诊:头晕、视物旋转、如坐舟船、恶心呕吐、痛苦面容、二便正常、纳差、舌苔白腻、脉滑。半夏20g,炒白术15g,天麻15g(冲),陈皮15g,茯苓20g,大枣15g,生姜3片,生甘草6g,石菖蒲15g,白蔻仁5g(冲、后下),代赭石30g开水煎服,1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服7剂后诸症减轻,再服14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5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颅内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或颅内战位性病变等等,眩晕多见于由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症、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由于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便诊断明确,病因治疗有时很困难,虽然治疗眩晕的方法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独有的优势,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景岳全书•眩运》:“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治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以表其大意如此。”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和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指导着临床实践。虽然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但往往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如肾精亏虚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可转化为阴阳俱虚之证;又如痰湿中阻,初起多为湿痰偏盛,日久可痰郁化火,形成痰火为患。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至于治法上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眩晕自消。半夏白术天麻汤中,方中半夏善于燥湿化痰,治痰厥头痛,现代药理研究有[2]化痰镇咳和止呕作用,天麻平肝熄风,为治风痰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有[2]抗惊厥和镇痛作用,共为主药,故《脾胃论》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现代药理研究有[2]均有强壮和镇静作用,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辅药,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现代药理研究有对[2]内脏平滑肌作用和抑菌消炎作用,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共为佐药,甘草现代药理研究有[2]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镇咳祛痰和解痉作用;大枣现代药理研究有[2]强壮和杭过敏作用;生姜现代药理研究有[2]兴奋中枢神经和健胃止吐作用;诸药合用,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痰祛脾胃健眩晕自消。

参考文献:

[1]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26.

[2]熊辅信.临床中药辞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收稿日期:2011-07-26)

上一篇:灯台树皮的鉴别研究 下一篇:《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方剂证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