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05-14 03:14:16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将创新教育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能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积极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的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08-01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思维。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更应该把握好课堂,来培养学生独立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观察、想象力。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是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将它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及物质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善于提出创新性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性的问题,学生总怕与教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因此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予以肯定,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创新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如教《项链》时,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命运如何?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驳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三、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我问学生:皇帝赤身游行大典之后,想起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教《古代英雄石像》,我叫学生想象:石像半夜突然倒下来,碎成千万块,在倒塌之前,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其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已》、《骆驼祥子》、《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上一篇:探析概念图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