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究

时间:2022-05-13 11:24:48

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究

摘要 : 大学语文课,是全国高校面向各类专业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它学

科无法取代的作用。但现今《大学语文》在高校理工科专业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大学语文》到底有没有必要开?怎么开?本文将

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理工科;必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早在建国前、建国之初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曾担任过该门课的教学任务。1952年院系调整后,这门课程中断了20多年。直至1978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大学语文》才开始得以重新开设。但现今纵观各高校,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一部分学校将其看作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考查课程,学生把它当作是一门赚学分的课程,而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一、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中文系教授纷纷写文章、发表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发表对大学语文重要性及如何使大学语文摆脱困境的见解。早在198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其《作文要道》中谈到“大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二、当前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语文水平现状

笔者曾经在理工科专业担任过五年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交流中,深感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缺失,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小而言之,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而言之,会造成中华民族母语的缺失。那么,当今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究竟如何?对开设《大学语文》课有没有兴趣?笔者就这些问题在某一理工科学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笔者在理工科学院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语文水平测试,分别从文学常识、语言文字水平、文字书写水平、应用文写作、对大学语文的建议五部分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共10道填空题,内容涉及名家名作、历史知识、中外作品等。10道全部答对的4人,占测试总人数的4%,正确个数在5个以上的64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仅答对2个的4人。

第二部分,语言文字水平,这一部分考察的内容较多,学生在作答时存在一定困难。全部答对仅有2人,大多数学生在“给下列各组词注音”和“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不规范的音节并改正”两道题上存在困难。

第三部分,请默写一首李白的诗。此题除了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背诵能力外,还想考察学生的语文文字书写水平。但很多同学都存在问题,完全默写正确、完整的75名同学,有6名同学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四部分,应用文写作,写一个会议通知。格式、内容表达、落款均正确的56人。

以上题目综合,100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将第五题除外,全部答对的学生仅2人,占测试学生的2%,分数在60分以下的52人,超过被测学生的一半。这样的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担忧,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已经下滑到了一个底线,如果不赶紧采取有效措施,在理工科学生中普及大学语文知识,我们的人才培养任务就不能算合格。

三、做好“四个结合”,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重要,可是为什么有的理工科学生却很排斥它,不愿上大学语文课呢。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本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体验,对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改进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要与社会现实结合,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景观、文化心态、文化积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包容精神,以及忧患意识、和谐意识等。这些教育不但使理工科学生受益终生,而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很多是前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这与当工科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以古为签,挖掘课文的时代主题,与当前诸多社会问题与现象结合起来,做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讲授《大学语文》课,面对的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对语文知识,不像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那样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所学的理工科专业有大致了解,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开展教学,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

(三)要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凸显学科的工具性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既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提升,同时也考虑到了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的需要。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一些请示、报告、会议纪要、通知、合同、总结等一些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实用文体写作知识。

(四)要与课外活动相配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大学语文》除了要精心研究课内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课外延伸拓展,做到课内外相配合。例如可以联系文科院系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各种专业性或普及性的知识讲座,拓宽理工科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能够让更多理工科学生参与的演讲、辩论、朗诵、主持人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原(2007)《还有位老朋友值得你去拜访——大学校园里的“文学”》,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1—29(研究版)

[2]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

[3]《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2007),《南方周末》(2007年5月24日出版)

上一篇:浅议英文隐喻修辞格的翻译技巧 下一篇:关于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