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困境及出路

时间:2022-05-13 08:57:56

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困境及出路

摘 要 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存在明显的“短板”。由于其办学的惯性思维,高师院校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校内实习基地都无法有效地培养职教师资的技术性素养。高师院校必须积极寻求企业帮助,加快产教结合实训基地建设,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上的不足;以技术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关键词 高师院校;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65—03

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学校师资、设备等条件增设相关或相近专业的职业技术师范系、科、班,担负起培养部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师资的任务。”随后众多高师院校纷纷申报职教师资专业,开设职教师资班。1999年国家正式启动“50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其中包括8所高师院校。虽然高师院校早已承担起培养职教师资的任务,也长于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性和学术性[1],但在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短板”。

一、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内涵和必要性

技术性素养是职教师资独特的内在属性,有着独特的内涵,拥有精湛的技术性素养是优秀职教师资的重要标志。

(一)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内涵

职教师资是集师范性、学术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人才,而技术性素养是其关键[2]。技术性素养是指职教师资的应用能力,即“如何做”,又是职教师资和普教师资的本质区别所在。作为一名职教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更要对工程实践有足够的认识和亲身经历,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展示出高超、娴熟的技能。

(二)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推进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职教师资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性素养。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说:“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置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3] 生利之经验即我们所说的生利技术的经验。无生利之经验,也就是没有掌握生利的技术。这要求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培养。

为了突出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对于职教师资的实践经验都有相关要求。如德国要求其教师必须在企业工作1年以上;澳大利亚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有3~5年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践经验;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则优先录取有职业经验的、具有技术文凭bac+两年学习,或者有3年职业经验、具有高中会考文凭,或者有5年职业经验、具有职业文凭,或者有8年职业经验的人员担任职教教师[4]。

二、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困境

职教师资因其培养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从而对其内在属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掌握丰富的操作性知识。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方面面临如下困境。

(一)校内实训基地缺乏真实性

真实的实习环境,有助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技术性素养。虽然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的过程中,使其既在课堂上学习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也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中心练就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仍有别于在企业实习、接受工程环境的熏陶与锻炼。因为,某些不易间接传授的经验及过程性知识、特定的职业素质,只有在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特征的职业生产环境的实际体验中才能形成[5]。有学者表示:“没有把最坏可能性考虑在内的社会分析模型都是无效的。”[6] 在运用模型来分析社会现象时要注重社会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社会存在最坏的可能。因此,没有把最坏的可能性考虑在内的校内实训,其效果是很有限的。这个最坏的可能性是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技术掌握不成熟所导致的企业利润的损害。所以,培养职教师资过硬的技术性素养,必须具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

(二)课程体系存在重学科知识轻实践的倾向

职教师资是集技术性素养和理论素养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但高师院校职教师资专业的课程体系却仍以学科体系为内容,存在重理论轻技术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在培养目标方面,注重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的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则等陈述性知识,维护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以应用能力为本位;在课程开发方面,强调学科体系,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并照顾到学科的相关性,而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教学组织方面,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法为主,而不是以实际训练的方法为主;在考试考核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而不是以岗位要求为标准考察其技能的操作水平。

(三)师资队伍技术性素养缺失

长期以来,学术研究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被过分强化,导致我国各普通高校在教师聘用及职称评定时,观测的重要指标都是教师的科研水平,而缺乏对教师技术性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考察。陶行知说,“没有治病之经验者,不可以教医;无贸易之经验者,不可以教商”[7]。不具备精湛的技术性素养,又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教师资,根本不能胜任职教师资职业。

三、高师院校突破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培养困境的出路

针对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中所面临的困境,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寻求出路。对外,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加快产教结合实训基地建设,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对内,以技术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一)加快产教结合实训基地建设

高师院校依托企业共同建设产教结合实训基地。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构建各类职教师资技术性培养的方案,共同制定职教师资技术性训练目标,共同建设技术训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由高师院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建基地师资队伍,共同组织实施技术训练。在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高师院校负责职教师资的理论课程传授和思维训练,为职教师资做好实践技能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校内准备工作包括理论传授和校内实训两种。理论课程的传授具有技术理论完备、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浅显易懂、综合性强等特点。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为职教师资的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是职教师资技能训练的直接载体,在真实的产品生产和工作过程中,接触企业的工艺标准、工具和原材料,有助于技术性素养的培养。

(二)改革职教师资专业课程体系

在校企双方合作下,改革职教师资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向行动体系的课程模式转变。通过多种载体(项目、任务、案例、设备等)训练学生对于普适性工作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新的课程体系模式在培养目标方面,注重学科理论的学习,更注重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开发方面,旨在实现按学科结构的顺序编排,由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向按工作过程的顺序编排,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转变;在教学组织方面,旨在逐步实现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在考试考核方面,旨在改变以往只考核学科知识的做法,逐步实现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标准。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培养职教师资技术性素养的关键。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来自企业生产现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行业信息,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技术性素养高。高师院校在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时,应端正思想,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这样才能使之成为高师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梁宏,文萍,何锡光.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3):11—13.

[2]王乐夫,姚洪略.技术性、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培养“双师型”中职师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1—52.

[3][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8.

[4]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9.

[5]秦建华,曹雨平.高职教育“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2):62—65.

[6]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

上一篇:神经内科监护室常见护理风险及管理 下一篇: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