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哄”出来

时间:2022-05-13 07:22:50

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哄”出来

无论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怎样的要求,作文教学始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工作。从任教以来,我也在努力探索着写作指导方法,但我发觉,中学生总喜欢听老师表扬他们作文写得如何如何好,而不喜欢听那些所谓的写作指导。我的教学体会是——表扬可以让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因为即使很差的作品,也自有它的闪光点,要把闪光点找出来,给学生以信心与兴趣。

第一阶段是“赶鸭子上架”,就是逼学生硬着头皮写“凑字数”的作文。

想当初,我所任教的学生刚入七年级时,对写作感觉没兴趣,因为老师的写作指导还没能让他们找到写作激情,只能装出一副“认真作文”的样子,紧皱着眉头,然后在作文本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他们写得多痛苦啊!看上去也怪可怜的,可我心里暗笑:你们等着瞧吧,我会让你们尝到甜头的!

等到学生把那些经过苦思冥想、东拼西凑得来的字数少得可怜的所谓的作品交上来的时候,我可不会像学生那样“紧皱眉头”,而是满怀兴趣地“欣赏”,再用最好的但看了并不感觉虚伪的语句来赞美学生作文,写上眉批与总批。然后,在作文评讲的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口头表扬一部分同学,当然,只是一小部分,不能太多,多了就显不出被表扬者的“优秀”了。再如实地指出文章的优点(尽管在其他老师的眼中那根本算不上优点),并朗读几位同学有代表性的作文,之后,把本子发还给学生,要求他们慢慢欣赏、修改自己的文章,最后互相交叉修改作文。

评讲课上,学生听到了赞扬,得到了肯定,不再像写作课上的“愁眉苦脸”,而是表现出一种尝到“成功”滋味后的喜悦之情。尽管这种成功已被老师善意地、恰当地加以夸大了,但得到肯定后的感受是自豪的,而这种自豪必定衍生出另一种心理,那就是写作兴趣。受了表扬的同学,大部分很自然地产生了再次写作的兴趣,再次写作时他们会抱着一种“我行”的心理。因此,当文章再次得到肯定的时候,那种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鸭子”也就愿意“上架”了。

第二阶段叫“再送礼”,利用“赞扬与肯定”的方式保持学生长久的写作兴趣与激情。

许多语文教师都习惯于传统式的作文评语,有一些也成为公式,赞美式的有“语句通顺”、“内容详细”、“中心明确”、“书写认真”、“能反映……”等,批评式的有“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够明确”、“主题不够突出”、“书写潦草”、“用词不当”、“没有真情实感”……类似这样的评语,赞也好,贬也好,学生都不会受到什么启发的,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觉我给学生写的“评语”已不再像“评语”,有时干脆不写评语,而是跟着学生的作文写自己的感想、写自己的体会。例如,有位学生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语句并不流畅,属于哪种“普通得不知如何写评语”的作品,写的是丰收的夏夜里在晒场上钻稻草堆、看守稻谷堆、听鬼故事,内容还不算少,可字数只有五百几,我认为该生有点“浪费资源”,但我写的评语是这样的:“看了你的文章,我又回到了童年,和你一起从高高的稻草棚上翻滚下来,然后在大人的斥骂声中把整个身子埋进稻草堆,让伙伴找不到……晚上,用竹杆做大梁,用稻草做房顶,一群小鬼挤进稻草房里‘野营’,轮流讲最恐怖的鬼故事,忘了稻草给身子带来的奇痒,忘了……你的作文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当初,我怎么就想不到把这些写成作文呢?”一口气写了两三百字,其实,这些也是我的真情实感啊!结果,学生一边看一边偷笑,一副自豪感,还拿给同桌看,与同桌“共享”呢。

类似这样的评语我写了很多,如果再加上这样的语句:“希望下次能看到比这更详细的作品”,“这样的事例,我读书时也写过,但只能……而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上次你还有几个句子我看不懂,这次却觉得非常流畅,且……”学生则更是对老师充满了感激,感激老师送给他们的“礼物”。

第三阶段是不定期地、自由式地写作,达到“巩固阵地”的效果。

与“抛砖引玉”相结合使用的方法就是采取不定期的自由式的写作。以前,每学一单元课文,我们总是按照单元写作要求布置写作,这当然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写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文。但是,根据多年的观察证实,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束缚了学生的自主作文意识,可以把一些单元作文改为自由作文,或者干脆对学生说:“假如你不会写这个题目,你可以写你喜欢写的内容。”当然,这样做也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可以保持学生自主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有选择的权利,不必硬着头皮去做不想做的事,减轻了学生心理负担;而另一方面,学生处在不能选择的环境下,那只能是“硬着头皮”去应付了。不过,分析起来,这不打紧,考场作文已习惯于多种体裁与题材,学生已没有后顾之忧。当然,应用性的文体,特别是社会、工作中常用到的文体,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在指导写作过程中,往往在七年级、八年级阶段指定训练四种文体(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之后,到了初二后阶段及初三阶段,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而且是不定期地布置,不固定收集时间,谁先交就先给谁批改。不过,有一个要求却是固定的,那就是,一学期写作不少于8次。而往往是绝大多数学生均超过了这个数字,有些甚至达到十多篇。这样,每天都会有一些同学到办公室交作文和领回作文,并当面听老师的点评或与老师交流心声,然后再回去慢慢品味老师写的评语,以此作为学生继续写作的动力。当然,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了,然而,却达到了“巩固阵地”的效果啊!因此,我们老师不但有责任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哄”出来,而且有责任使学生长期保持写作激情。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无定法,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学生的主观参与(写作兴趣)、积极自主的写作活动尤其重要,这也符合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因此,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持学生的写作激情,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最佳写作水平,就是最佳的写作指导法。

上一篇: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中 下一篇:基于VR的建筑与城市虚拟实验平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