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主题的第二种途径:穿珠红线在何处

时间:2022-05-13 07:18:45

提炼主题的第二种途径:穿珠红线在何处

我们可以把提炼主题的第二种途径比喻为:穿珠红线在何处。

这种提炼主题方法的要点是:把一个一个的素材当做珍珠,要研究这些珍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联系不是枝节性的,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在的,不是人为的,而是固有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红线”――适合穿珍珠的线。

珍珠是好东西,是闪闪发光的东西,但是如果它是散乱的,并不成为艺术品。只有用红线把它们穿起来,它们才是可以欣赏的艺术品了。

这种提炼主题的方法着重是在现有的素材上下功夫。素材在这里是第一性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主题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东西。但主题一旦提炼出来它又成了统帅的东西。

这种提炼主题的方法主要是在采访过程特别是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提炼,而不是在采访之前就已经开始提炼主题了。

在使用这种提炼的方法时,人们常犯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首先就没有把“珍珠”挑选出来。记者被一大堆材料埋将起来,如坠烟海。连珍珠都没有挑选出来,还谈得上什么穿珠红线呢?

犯这种毛病,主要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只是搜集材料,没有很好地动脑筋思考,不知道要边搜集、边加工。在进入提炼主题的时候,又不知道要先有一个对材料进行分析的工作。

这是勤奋的但是没有经验的记者容易犯的毛病。

一种情况是:记者提炼主题完全是靠自己的头脑,而不去研究采访中获得的材料。他们以为,所谓的提炼主题,就是提炼出一些结论性的话来。有了这样的一些话,主题就立住了。所以这类稿件,往往是空话多,事实少;结论和事实没有彼此对应的联系,给人以“观点加例子”的感觉。缺少珍珠,或珍珠残缺不全,那么你的红线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那些懒惰的记者、在匆忙之下急于成篇的记者容易犯的毛病。

还有一种情况是:稿件中也有材料,记者也有自己的穿珠红线,但是两者互相结合不好,珍珠是珍珠,红线是红线。你说它没有材料吗?有。你说它材料不完整吗?完整。你说它没有主题思想吗?也有。但就是两者不搭界。

与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一种,那就是主题这个红线没有贯彻始终。这一条红线只穿了前一半的珠子,却没有把后一半的珠子穿起来。读这样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开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但读到后来就觉得跑题了。

思维能力比较差的记者、不愿意在思维上下苦功的记者容易犯这种毛病。

知道了上述各种毛病之后,还要研究具体的寻找穿珠红线的办法。办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方法。

一种办法是“抓住线头”。主题思想这个红线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单摆浮搁的。它潜藏在事实之中却又在某一处或某一点显现出来,我们记者要找到这一条红线,就要善于发现线头。

这种抓住线头的工作,有的当然要到写作的时候去做,但更多的时候,是应该从采访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且从采访时开始有它的方便之处。记者是第一次接触新闻事实,有一种新鲜感,头脑往往是敏感的,容易捕捉到真正新鲜的东西。

有一位记者到山区某地区采访该地植树造林经验。

一天晚上,他和几位老农民座谈。谈话之中,有一位农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村有不少人埋怨我们的老辈人,说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树。”说话的人不过是随便一说而已,但是记者感到这里面“有货”,很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线头”。于是在这位老农的话语刚一停顿的时候,就去说:“等一等,刚才这位老大爷说了一句话,说咱们村有的人埋怨老辈人没给我们留下树,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怎么看,村里人怎么看?”

记者的话一落,不少人就抢着发言。有的说,“我看这种说法不对,在旧社会,我们的老辈人进山是求活命的,谁还有心思去植树,能够弄口饭吃就不错了。”有的说,“就是么,山场都是地主的,你种了树归人家,谁还管他那个事!我爷爷告诉我,原来我们家的房子前面有一棵桃树,一到结桃的时候,地主早就看过了,把上面有几个桃子都数得一清二楚,少一个就找来算账。你说谁还有心思去种树呢?”另有的人不同意他们的说法:“解放都这么多年了,地主老财早就被打倒了,咱们村的树为什么还没有造起来?我看主要是政策不对造成的。谁种的树也不归谁所有,种树又那么费劲,你说谁去种它?你们记得吧,1958年造林,上级给了我们许多的核桃种子,结果大家不好好造林,把核桃都给砸着吃了。”说到这儿,又有人不同意了:“现在上级不是都说了吗,谁种的就归谁,为什么还不造林呢?”于是大家又做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民对党的造林政策的稳定性还不够相信,对发展林业的认识还不够等等。

你看,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只抓住了一句关键性的话,只是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把整个的采访带动起来了,很顺利地了解了需要的情况,而且主题实际上也就提炼出来了,或者说再提炼主题也就很容易了。

一位记者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记者在接触事物的时候,要非常注意自己的第一个感觉,如果当时有新鲜感觉的话,就不要轻易放过它,而是要紧紧地抓住不放,并不断地思考它的深刻内涵。”

当然,不是每个线头都是有用的,都会拉出一条红线来。但不放过线头的要求总是对的,如果你发现了线头,一拉就断了,那也没什么关系,再去找别的线头就是了。

一种办法是“抽出主线”。事物和事物之间、事实和事实之间是有联系的,不仅有联系而且往往有多种和多层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要找贯穿的线的话,并不一定就是一条,有时是数条。我们的新闻报道的主题不可能是数个,只能是一个。这就需要从若干的“线”中抽出那条主线来。

报的一位老记者把这种抽主线的方法称为“分离法”。就是说,在具体提炼主题的时候,先把可以贯穿的线一条一条地抽出来,并把它们分离开。然后再对这一条一条的线加以比较,找出那个最主要的线来,或者说找出最有意义的线来。

曾经写过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穆青、周原、冯健等同志,在粉碎“”以后又来到了当年采访过的兰考。他们这次采访了当年没有采访完的植树老模范潘从正。这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沙荒地上植树造林,其事迹是非常感人的。从他的事迹中,记者起码可以抽出这样的几个“线”:

一条,植树造林必须坚持不懈才能有好的效果。

一条,歌颂潘从正这位老人的事业心。

一条,提出林业问题的重要性,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发展林业。

一条,各级政府对农民发展林业积极性必须注意加以保护。

……

这些线都可以说是贯穿的。但记者没有把他们作为自己报道的主题。他们慧眼独具,从潘从正曲曲折折的经历中抓住了一条超然于一切之上的线索――不要再折腾了!这是林业的呼声,这是发展经济的呼声,这是潘从正这样的普通中国农民的呼声,也是全中国人民在“”后最强烈的呼声!

这一条主线,不仅从那些具体的线中分离出来了,而且把那些线都容纳和概括进去了。主题也变得十分重大了,不愧是高手之作!

第三个办法是“剥茧抽丝”。蚕茧中的丝虽然并不乱,但它是搅合在一起的,一下难以分清。

任何事实都是多种或多条线搅和在一起的。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身就呈现复杂的情况。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一因一果等等情况搅和在一起是屡见不鲜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提炼主题要注意不可有片面性。既要把主线抽出来,又不要把事情说得过头,好像客观事实只是像我们说那样只有一条线。

还有一种情况,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在同一事物和同一个问题上,不仅是因果关系多种多样,而且还存在着“二律背反”的情况。“二律背反”是一个哲学名词。它的意思是说,两个相反的说法都有道理,都可以成立。

经济报道中这种情况尤其多。比如搞活企业,有的人可以说:不为企业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企业是难以搞活的。有的人则可以说:企业不眼睛向内,不首先练好“内功”,企业也是难以搞活的。两个说法都有道理。问题是这样的两个对立的道理并不是分开的,在一个企业的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每一个道理的根据。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可能感到束手无策了。解决的办法是什么?掌握辩证法。一定要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但也不要把次要之点完全抹杀了。

“剥茧抽丝”的反面是“作茧自缚”,就是常说的“钻进去出不来”的那种情况。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很认真,他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但是他不注意对材料的思索和消化,以致了解的情况越多越跳不出自己造成的材料堆而被它们埋起来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地搜集材料,而是必须随时对材料进行思索。

上一篇:中国本土公共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北京市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0)简述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