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乙烯的性质》为例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13 04:50:07

以《乙烯的性质》为例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09-02

世上的一切物质从出现到灭亡整个生命轨迹,以及它的结构、性质、用途都与化学有关,都离不开化学反应。然而,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更多的是在于这个东西可以用来干什么,有什么用。而对于其结构及性质的了解却远不如对物质的使用那样多。因为物质的结构及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一般人来说,能知道某东西的用途也许就行了,但对于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可能就要了解更多。而对这些看不见的物质内部结构及化学性质的原理,学生学起来是很空洞、很抽象、很枯燥的,如何把这些空洞、抽象、枯燥的东西形象化、感观化、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易接受、易掌握,一直是化学老师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这对中职化学老师更显得必要。因为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基础较差,对物质的空间结构不了解,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还比较陌生,对化学性质较难理解,这就使学生学好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难度。如何才能让现在这些基础并不太好的学生较好地接受这些空洞、抽象、枯燥的理论?在学校不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边讲理论边做实验)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现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图片、音频、视频)来给同学们视觉、听觉上直观的感受。下面我想以《乙烯的性质》教学过程的设计,浅谈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围绕“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关系展开教学(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反映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全程采用的是多媒体PPT教学):

一、职业素养

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观看一个因违章作业而带来严重伤亡事故的视频来加强学生按章作业的意识。因为中职生的培养定位就是技术操作工人,他们在企业按章作业,就是企业的安全保障。

二、新课引入

通过一幅水果由生到熟的图片展示,从生活中的现象切入,引出本节课内容。这样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内容

首先展示出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围绕结构、性质、用途来展开讲解。

(1)结构

(2)性质

①物理性质

成熟的苹果会释放出乙烯,叫同学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感官体验归纳总结出乙烯的物理性质(展示大红苹果图片、抽同学起来列举性质)。

②化学性质

a氧化反应

通过乙烯与高锰酸钾的反应、乙烯的燃烧的反应的视频演示,直观地观察反应的现象(颜色的变化),避免单纯讲解理论的空洞感。

b加成反应

先根据在讲结构时学生对乙烯性质的推测,引出乙烯的特征反应――加成反应这个重点。并通过对乙烯与溴水加成反应的微观实质flash演示(双键中的一键断裂,两溴原子分别加在两断键上),直观地观察反应的现象及反应的实质,在观看反应实质的演示时,叫学生思考,溴原子是怎样加在乙烯分子上的?加在什么地方?把溴分子换成其它分子会是怎样?再结合书本,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加成反应的定义,这就加深了学生对加成反应的理解,从而突破了从结构上理解加成反应这一难点,而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看见微观反应机理的。

c聚合反应

学了加成反应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加成反应是乙烯和其它试剂加成,如果没有溴分子这些加成试剂时,乙烯会不会自己和自己加成?从而引出聚合反应,然后通过乙烯与乙烯自己加成的动画演示(聚乙烯的生成),结合讲解,让学生掌握聚合反应。并叫学生思考,聚合反应与加成反应有没有相似之处?从而揭示出聚合反应的实质就是加成反应。

(3)用途

在了解了乙烯的性质后,通过图片(塑料制品、水果由生到熟等),由同学自己结合图片及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乙烯的用途。

在本教学设计中,在结构和性质这些比较抽象、空洞、纯理论的几个方面都是通过图片、动画及视频的展示,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乙烯的微观结构及化学性质上微观方面的反应机理,使得原本空洞、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化,有助于同学对物质结构、性质的理解,并能更好地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关系。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内容进行联系,使同学主动参与学习,可以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氛围。通过实际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较好。

上一篇:用生活丰富物理课堂 下一篇:历史与社会体验性学习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