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小学的童谣教育之路

时间:2022-05-13 04:44:37

永福小学的童谣教育之路

“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兵死能翻生,吓死老番鬼,传说神助威,实为计谋使,番鬼见黑旗,又当遇见鬼。”(粤语)

“小朋友,做游戏,你追我赶真有趣。一不小心碰到你,连忙说声对不起,没事没事没关系,礼貌用语别忘记。”

……

走进钦州市永福小学校园,这样的特色童谣不时会在你的耳畔响起。2005年春季学期,该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钦州童谣文化内涵,研发了校本教材《钦州童谣》。《钦州童谣》的研发和实施填补了钦州教育史上德育校本教材的空白,开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因此先后荣获“广西区德育先进集体”“广西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钦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等称号。

集思广益,研发校本教材

为了研发校本教材,走特色教学之路,2005年春季学期,永福小学成立了童谣研发编创小组,集德育处、教导处、少先队、家长委员会等各方面力量,发动全校师生、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深入挖掘,踊跃创编童谣,先后进行了4次全校性的“健康新童谣,快乐我成长”创编童谣活动,共征集新童谣6 725首,并将其中的305首优秀童谣编辑成书,形成校本教材,命名为《钦州童谣》。2007年7月,该校将《钦州童谣》进行改版,分年级编册,并在编排、印刷方面进行改良,力求图文并茂,方便学生学习。主编老师还根据每首童谣的特点,在篇后设计相应的习题,拓展知识面。改版后的《钦州童谣》共有6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1册,每册分上下篇,内容涵盖钦州的历史人文、乡土民俗、地方特产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文明礼仪、习惯理想等,富含深远的教育意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辅教材。

寓教于乐,教学形式多样

永福小学将《钦州童谣》纳入教育课程后,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由专门上童谣课的老师授课。任课老师把体育、美育、艺术融入教学,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之余,老师们还积极收集童谣教学案例,撰写课题材料和论文,并开展课堂教学观摩、舞台艺术表演等活动。学生在童谣课上可以边编边赛,边画边演,边唱边跳,课堂形式灵活多变,学习气氛活跃。比如上三年级童谣《让它永远美如画》――“祖国地图墙上挂,我拿手绢轻轻擦。擦左右,擦上下,踮起脚尖再擦擦。我向‘雄鸡’表决心,让它永远美如画。”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祖国的版图投影出来,让学生熟知祖国的疆土。课堂上,全班学生跟着老师边读边用快板打节奏,学生学习童谣兴致高昂。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童谣的青睐,并没有停留在课堂上,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如跳皮筋、踢毽子、跳竹竿等也少不了童谣,学生把自己创编的童谣配上乐曲,边唱边玩。学校每年还举办“钦州童谣”艺术节,通过读、唱、演,舞蹈、快板、跳竹竿、跳皮筋等形式来赛童谣,让童谣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

潜移默化,创新德育模式

文明健康、活泼向上的童谣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语言的积累和美感的熏陶乃至高尚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钦州童谣》成为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在童谣的诵读、理解和创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收效显著。因此,《钦州童谣》也是学校德育的一个载体。学校每周二的班会课,有不少班主任巧妙地结合童谣来给学生上主题班会,如表达孝心感恩的主题《分苹果》――“乖小孩,小孩乖,一个苹果分五块。先给爷爷尝一尝,再给奶奶尝一尝,尊敬老人最应该。爸一块,妈一块,留下一块给乖小孩。一家都吃真愉快!”又如表现《师恩》主题――“我是一个读书郎,天天学习功课忙。父母工作早到晚,学习全靠老师帮。教书育人树榜样,勉励学生当自强。谆谆教导不厌烦,心中师恩永不忘。”……生动活泼的童谣成功地代替了老师们长篇大论的说教,文明礼貌用语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吴平老师在上班会课时,结合童谣《爱父母》,让学生回家后帮父母洗一次脚。活动结束后,家长们感慨万分,说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自实施校本教材《钦州童谣》后,永福小学的学生在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待人接物、遵纪守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养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研发和实施校本教材《钦州童谣》,使永福小学摸索出了一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子,这是德育工作的创新。2010年11月,该校承担了钦州市迎接自治区“新童谣新儿歌”的汇报展演,赢得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如今,校本教材《钦州童谣》已成为该校德育教育的一张名片,有效地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下一篇:执著于“叶”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