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如何获得教师的信任

时间:2022-05-13 04:33:49

中小学校长如何获得教师的信任

摘要:本研究通过Butler的信任条件问卷,以安徽、江苏和其他省份的403名教师被试为研究样本,探索教师信任校长的机制,考察校长领导行为与自身受信任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教师对校长形成信任的过程中,人际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形成机制。(2)校长领导行为中,胜任、支持、一贯和忠诚是对其建立信任的主要影响因素(决定系数之和为0.717),其中最重要的是胜任(决定系数为0.634)。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校长获取教师的信任可以遵循的三条原则:一贯原则、支持原则和人本原则。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校长;领导行为;信任

1 前言

最近几年来,组织中的人际信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议题[1]。信任问题在我国教育领域表现得也很突出。在网络上,甚至可以看到“教育界十大信任危机”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词条[3],在“2006年百姓十大信任危机”的报道中[4],“教师道德信任危机”和“大学生品行诚信危机”竟赫然在列。尽管这样的报道其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这至少反映出教育中的信任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在学校的运行和管理中,校长与教师的信任关系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信任是维持组织效能与维系组织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信任可以降低管理的成本,促使组织内部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运用,从而提高组织效能;信任也可以促成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维系组织的生存(郑伯埙,1999)。还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校和对同事的信任要高与对校长的信任,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他们的校长是不可信的(Busman, Douglas,1992)。

综观国内学者对于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发现仅有的一些研究还不足以为校长获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提供足够的帮助。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抽取国内安徽、江苏及其它一些省份的教师为研究被试。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所以本研究在调查时遵循“说明科学目的、教师自愿参与、数据严格保密”的原则。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9份,回收率95.8%,其中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80.6%。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情况如表1所示,在学校、年龄、工龄、性别、职称、职务等称名变量上分布基本平衡。

2.2 工具

本研究采用Butler(1991)编制的“信任条件问卷”(Condition of Trust’s Inventory) [5]。Butler 的信任条件问卷关注行为,可以评估导致人际信任的认知和情感条件,它可以评估两人之间或者上下属之间的人际信任[6]。信任条件问卷有11个子问卷,每个子问卷4道题目,共44题。其中十个子问卷测试校长的行为特征(信任条件),一个子问卷测量校长的总体受 信任感。10个信任条件分别是支持(availability)、胜任(competence)、一贯(Consistency)、保密(Discreetness)、公平(fairness)、诚信(integrity)、忠诚(loyalty)、开放(openness)、承诺(promise fulfillment)、接纳(receptivity)。本研究中,采用信任条件问卷中的10个测量信任条件的子问卷测量校长领导行为的可信特征。

让教师对校长的行为特征和受信任度与问卷描述的符合程度进行判断。本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方式记分。很不符合、不打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分别记0-4分。

问卷总体的Chronbachа系数0.979,各子问卷信度也都在0.70以上;分半信度为0.971,第一部分的а系数为0.951,第二部分的а系数为0.969。用Amos4.0对校长行为特征问卷(信任条件问卷)进行单因素模型和十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单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大多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十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比单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好得多,都达到了理想的水平。这说明信任条件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上一篇: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讨 下一篇:解读有偿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