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13 01:54:50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成长不足的基本原因是国家实行“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制度的长期积累,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

农村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小农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农村,西部地区无论是在领域还是在人口数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农业部2003年《农业统计提要》显示,西部地区仍有高达两亿多的乡村人口,一亿两千多万的乡村劳动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目标意义重大。根据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实物资本短缺引发的贫困恶性循环,即“农村资源生产率较低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储蓄能力低资本短缺农村资源生产率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本形成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作为促进农业、农村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农村金融发展自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育不足,致使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进而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以及中央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对西部农村金融成长不足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影响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失衡,造成相对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资金大量流失,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状况。表1显示的是2002年全国与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情况。从中可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472元、3259元和2598元,东部优势明显;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东部也最低,说明东部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而西部农村金融的制约则导致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表显示的是1996-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1996年的10458.63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1904.69亿元:而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尤其是西部地区2002年乡镇企业增加值仅为1951.96亿元, 比2001年的2847.57亿元下降了近900亿元。这也是造成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比重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农业和农村中依然占有相当比例,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较低。这样,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低水平实际上就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较小的货币流通量。实际上,由于低水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制约,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进入农村资金循环的货币总量就会偏小,进行价值增值的资本也就偏少,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就偏小,农村金融业务空间就会受到制约,进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就会陷入低水平均衡的陷阱。

总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失衡的后果是严重的,为农村经济、金融改革埋下许多隐忧。这种状态不仅加剧了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得越是贫困的农村地区越难以获得资金的支持,不利于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危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由此可见,不解决农村地区间的金融、经济差距问题,势必影响到中国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成长机制与模式构建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决不是简单的注入资金、政策扶持所能解决的,现存的许多研究往往容易陷入这个“陷阱”,过多地纠缠在如何依靠农村金融增加对农村地区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政策运行的结果往往一边是资金的投入,同时更多的渠道出现大量资金的流失。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成长不足的基本原因是国家实行“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制度抑制的长期积累,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当然,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成长必须要既符合自身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特征,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目前西部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来看,应当建立一种政府诱导型农村金融成长机制与发展模式,为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提供连续的正向激励,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适应性发展。具体的政策措施应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法规制度 法制建设落后是制约西部农村金融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法规制度是解除西部农村金融抑制、实现西部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基础。首先,必须以法律保障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主体的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法律规范要明文规定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要利用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同时,依靠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履行和金融市场有序运行。例如,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于缓解当前西部农村金融服务不足能够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政府应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给予非正规金融合法地位,创造条件让其自发地向规范化、正规化发展。同时,为了克服非正规金融所存在的一些弊端,政府应对本地的非正规金融加以扶持和引导,对非正规金融活动中形成的契约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为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咨询和引导服务,促进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流,以此建立信任合作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非正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要依靠法制的力量,维护良好的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西部农村金融环境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但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改变观念,还要加快建立西部征信系统和征信制度建设,更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违犯金融法律法规、破坏金融环境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第三,要依法规范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行政活动。地方政府对当地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这种积极作用。要把一个地区金融环境的好坏作为衡量基层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奖优罚劣,对那些任意干预金融活动、造成严重损失的政府机关和官员,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促进西部农村形成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发展模式 通过政府政策诱导实施差别化的农村金融区域发展战略是促进在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选择。西

部经济发达地区应选择“市场竞争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是加强市场监管,扩大市场开放,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构建农村金融安全网,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重点解决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错位问题,从淡化所有制金融,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开始,发挥农村金融政策的引导和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诱导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大力发展专门化的、地区性的、赢利性的农村股份制、合作制商业银行,鼓励各类商业性金融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同时要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鼓励地方政府参与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建立与多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西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应选择“政府诱导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区域性的农村金融中心,形成农村金融增长极。重点是围绕农村,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农业规模经营等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农村金融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结构与之相适应,当前重点是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同时要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领域,重点是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等提供金融支持。对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应选择“政府扶植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政府的重点是培植并维持农村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不断增强其功能,重点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村小额信贷,鼓励发展民间互金融,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给予资金支持,使之摆脱引缺少资金而导致的贫困恶性循环。

构造西部地区地方金融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 构造西部地方金融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是当前解决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关键所在。而构造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一方面是要致力于对农村经济制度本身进行创新。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运作,应主要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夯实农村经济实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展开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从目前来看,首先,应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管制。取消对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制度歧视,允许民间资本开办农村商业银行;引导民间金融机构建立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其次,在西部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税收优惠,适当降低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限制,给予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必要的开业辅导;建立中小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救援机制,为处于经营困境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拓宽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地缘优势,控制中小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资信调查成本,减少对农村金融机构不必要的利率管制。第三,创新西部农村金融工具,拓展西部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成立专门为西部龙头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乡镇企业中的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协助龙头企业改善财务结构和生产设施:建立开放式的农业投资基金,该类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农业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债券、商业本票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所发行的各种票据,增强农业上市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成立专业的农业证券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对于龙头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给予适当优惠,允许龙头企业以设备抵押的方式发行抵押债券,鼓励龙头企业以商业本票等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放松对金融性租赁融资的限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以设备租赁的方式进行融资合作。设立农业风险投资银行,投资和辅导知识密集型的农业科技企业,扩大二板市场容量,为农业风险资本提供赢利和退出的市场通道。

推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金融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经济建设实践进行认真反思和科学总结的产物,是在对传统发展观进行理性的、唯物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西部农村金融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农村金融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体现科学发展观重视结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精力放在优化金融结构上。因此,推动西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转变把主要精力用于追求总量扩张的传统金融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把优化经济和金融结构作为当前西部地区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重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任务包括:一是优化西部金融地域结构,促进全国农村金融协调发展。东西部农村金融的结构差异固然与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但政府的制度安排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应该看到,西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安定团结、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校正区域金融的结构性偏差,尽快制定科学透明、具有可行性的农村金融产业结构政策,逐步改变中国金融的区域结构特征和二元结构特征,理所当然应成为优化经济、金融结构的重点。二是要大力促进西部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西部农村经济、金融核心竞争力。西部地区应制定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促进和规范准市场组织形成的农村金融产业政策,同时保持农村金融产业政策在产业和区域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促进农村产业创新,培育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即利用金融引导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要素创新,推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西部农村产业创新的重点应集中在竞争优势上,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内在素质,采用农业新技术,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向发展;以增强自我调节和发展机能为目标,积极探索西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努力培育和发展有前途的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村地区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长保活力。总之,只有在西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共同实现结构优化、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

上一篇: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下一篇:应对反倾销:企业社会责任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