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中人物唱腔的情感表达

时间:2022-05-13 01:11:35

歌剧中人物唱腔的情感表达

摘要: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歌剧中人物的唱腔不同于一般的抒情歌曲的演唱,它是戏剧情境中有性格,有形象,有浓郁戏剧色彩的演唱。所以,要想真正把握歌剧中人物的唱腔,就应先从其内容的情感内涵入手,结合歌剧《张骞》中阏云的唱段《铺平大道通长安》,对其所处的戏剧发展阶段的人物内心和其所要表达的意义等进行研究。以达到完成作品的目的。

关键词:歌剧;情感表达;音乐形象;联想与想象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7-0025-02

我国清代音乐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的乐情篇中对此作了深刻地阐述:“……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情,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所以,想要真正唱好一段歌剧咏叹调,应先从整体音乐结构中的人物唱腔所凝聚的情感内涵人手,对其表达的意义、思想感情等进行探索,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对唱腔的情感表现的理解再加上自己掌握的演唱技巧来完成作品。

这里,我结合民族歌剧《张骞》中阏云公主的咏叹调《铺平大道通长安》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演唱体会。

一、人物唱腔中情感的获得

歌剧要表达的基本情感,首先是由剧本决定的。作曲家根据剧本谱出与剧本情感表现相应且比剧本情感更生动、更深刻、更细腻的曲调。因此,在二度创作中,就对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了解歌剧创作的意义和目的是唱好作品的首要前提,而要搞清楚它们,就要去了解该歌剧的创作背景,弄清词曲作家的创作目的和创作意图。

歌剧《张骞》的创作背景是: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巩固西北边陲不受匈奴的侵犯和骚扰,破格启用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广交友好,从而奏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乐章。张骞不负圣命,十三年间两次出使西域,足迹遥及西域三十六国,十三年中他历尽坎坷,九死一生。他曾身陷匈奴囹圄,经历了妻离子亡的种种悲欢离合,但终身矢志不渝,终于开拓了欧亚陆上彩虹――“丝绸之路”,成为“凿空西城第一人”而名垂青史。

歌剧以张骞第一次负命西行十三年广结邦交为背景,以张骞与匈奴公主阏云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将爱与恨、悲与苦、责任与使命集聚于张骞与阏云这对苦难夫妻的悲剧命运之中,集聚于张骞西行与死神不屈斗争的行动之中,集聚于张骞的内心矛盾冲突之中,使观众随剧情的发展感受到了张骞西行被匈奴拘禁时“持节不失”的坚韧,感受到了张骞痛别妻儿继续西行的悲壮与决心,感受到了张骞经历苦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铺平大道通长安》是第四幕第二场,阏云毅然喝下单于所赐的毒酒时,回忆与张骞从相识到相知,吟唱的一段长达八分钟的咏叹调。

二、音乐形象的塑造

(一)把握人物的音乐主题

一部歌剧要有自己整体的音乐形象,而剧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是音乐所要重点刻画的。就主要角色而言,由于每个人物其身份、气质、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便出现了一段有表现意义的主题音乐,使其成为人物精神气质的浓缩,用以揭示人物的性格与特色。正如马可、翟维所言:“我们感觉到中国的旧戏音乐在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方面是不成功的。……对于剧中的主要人物,我们选择一个代表其性格基本特征的曲调,作为剧中音乐主题之一”。不同的音乐主题赋予剧中人物性格化的音乐形象,同时也为其唱腔的发展奠定了总的基调。

歌剧《张骞》中阏云公主的音乐主题汲取蒙古民歌的材料,唱腔中的八度大跳体现出蒙古音乐中长调的鲜明特点,表现出一个纵马草原、满身野性的匈奴公主形象。她敢爱敢恨、是非分明、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为了使她的音乐主题与张骞的风格相融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铺平大道通长安》这首咏叹调,在前半部分的回忆中,羽调式中增加了一个变徵音(#4),使她的音乐风格中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张骞的西部音乐风格,表现出他们二人血脉相连的共同命运。

(二)揭示戏剧的矛盾冲突

歌剧音乐形象的塑造,尤其是主人公情感的表现,以人物性格发展为内在逻辑,以戏剧冲突为推动力,以情节发展为主演载体的戏剧性进程。作为人物的舞台语言,不同的人物唱腔为推动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必须牢牢抓住戏剧冲突。“音乐在歌剧中的使命,不仅仅是抒人物之情,而且要展现人物情感世界的复杂性,揭示其心理过程与发展轨迹,窥探其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冲突”。通常,情节的发展或剧中的事件将主人公推到矛盾冲突的焦点上,激起情感的层层波澜,使其产生不可遏止的倾诉愿望。也就是说,非大唱特唱而无法痛快淋漓的表达时,常以咏叹调的形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给观众。

《铺平大道通长安》是一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女主人公阏云公主因私放张骞,被单于逼迫再嫁月氏,公主以汉家女的装束出现在月氏王廷,在最后一次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夫君后,从容自尽。在阏云喝下单于所赐的毒酒后,作者并不甘心就这样死去,而是为她设计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咏叹调。回忆与张骞相识,共同生活,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他们纯真的爱情、宽阔的胸怀、和报国的情结在这里得到了升华。阏云在“生不相从死相伴,忠魂随你回玉关”的愿望中悠然离去,意味深长的唱响这心中的歌。阏云唱出了对张骞坚贞不渝的爱,唱出了她将与自己心爱的人诀别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心情,和她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残酷战争的厌恶。

三、联想与想象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要使歌剧中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情感表达的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歌者在二度创作时,必须投入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去窥探作品的境界和创作思想,理解作者所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歌剧作品进行应有的、准确的诠释。歌剧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歌曲,它不仅具有特定情境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考虑到前后剧情发展对它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及让歌声更具有感染力,就要发挥歌者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与幻想能力,在二度创作中为作品注入活力和生机,使其得到升华。

演唱中的联想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它贯穿在歌者对人物的理解、体验及演唱的全过程。在《铺平大道通长安》中,阏云公主喝下毒酒后,在恍惚中回忆往事,“那洁白的穹帐里,炉火香茶春意暖,……在那高高的阴山下,我俩一步一步多艰难”,在美好的回忆中,阏云讲述了他们夫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幸福生活,要把握这一段的演唱情绪,就要通过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所引起的感情想象与自由联想,可以体会出女主人公此时并不是痛苦的,而是幸福的,因为曾经有过的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悲切切,恨绵绵”阏云的情绪与前面形成强烈地对比,想到自己悲惨的命运,又将与心爱的人诀别,痛苦绝望地心情无法言表。当她望着张骞时,发出了“此身能为张郎死,虽死无遗憾”的肺腑之言,从爱张骞这个人,到爱张骞的心此爱矢志不渝。“只愿你挥动长戈利剑,把战魔的爪牙连根斩断,……”可以想象阏云不知哪来的力量,情绪激昂的道出对张骞的希望与寄托。随着阏云“我愿灵魂化彩练,铺平大道通长安”的心声,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所以,歌者如果想利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来更好的调动感情,就需要对生活素材有丰富的积累,从平时的生活中去留心一些心理活动的表现,这样在处理作品时才有依据可想,表现出来的情感才真实,才能达到真正的震撼心灵。

歌剧中人物唱腔的情感表达,直接关系作品的完成程度。所以歌者要牢牢把握好作品的情感性质、音乐形象以及变化和发展的逻辑,选择出最佳的表达方案,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细节上的情感变化发展,了解全曲个部分在情感发展中的关系,从而使演唱中的情感表现轮廓清晰,脉络鲜明,生动的刻画出作品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艺术论纲.(连载)[J].歌剧艺术.1992(01).

[2]王小宁.中国当代歌剧选曲集[J].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03).

[3]周柏林.素质、音乐、情感教育[A].获奖音乐教育论文集[C].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简析素描在动画专业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那片平凡的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