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

时间:2022-05-13 01:01:56

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文章的意境是靠朗读来感受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只有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境,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轻拨心弦,激发兴趣

学生在刚接触到一篇课文时是生疏的,尽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它的朗读仅停留于表面,只能达到朗读正确而已,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把握课文基调。

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首先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形象,让他们分别谈谈对狼和鹿的认识,引导学生用一个或多个词语来概括。如可用“贪婪”“凶残”等词语概括狼的特点,用“活泼”“美丽”等词语来概括鹿的特点。此时,学生对于鹿的喜爱之情已经悄然而至,并在说话和运用练习中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内化积累。然后在这两个动物之间加上“和”,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动情范读,以情激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虽然也能达到熟读成诵,但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方面来讲,还是有一定的不足。我觉得课堂上教师要做一定的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就应及时地范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课文内容。范读时,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思考,“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脑中浮现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并且配上悠扬的音乐让他们尽情徜徉于美妙的世界。这样,通过范读,学生学到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外部技巧,还了解了课文内容,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处处皆语文”。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会从生活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没有读出该有的感情,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以体验带动朗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见义生情。

《槐乡五月》这篇课文体现了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读出韵味,就让他们想想平时自己是怎么招呼客人的,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演练,并在课堂上演出来。联系自己招待客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变得有话可说了,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上顿时气氛活跃,大家都很专注地投入到朗读课文,情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仿佛置身于槐乡之中,自己就是槐乡的小小子和槐乡的小姑娘了。

四、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了不可言语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想象是一种创造,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空白之处,可以让我们充分想象,充分创造。

《赶海》一文写人们在海滩上可以捡贝壳、捉螃蟹等,后面用上了省略号,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在退潮时人们还能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伙伴们又是怎样快乐玩耍的?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味其中的乐趣,让快乐蔓延,再把快乐的情绪带到课文朗读中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多种阅读方法并用,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诵读的作用就会实现最大化,课堂也就会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上一篇:基于FCM及KPCA算法的白酒识别系统 下一篇:体验有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