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看首都圈建设

时间:2022-05-12 09:04:53

从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看首都圈建设

区域经济联系是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它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因此,研究首都圈建设,应当以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作为基础。

我们以京津冀区域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13个主要城市为对象,采用空间引力模型测算了2005年和2009年间京津冀区域内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隶属度。

分析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以北京为中心,考量北京与某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

第二,以北京为中心城市,考察某城市对北京的经济隶属度。

第三,以50%的经济隶属度作为衡量密切程度的标准。

2005年京津冀经济联系情况

就经济联系量来看,如表1所示,2005年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呈现出明显的中心——特征,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为中心城市,其它城市为,经济联系量主要围绕京津中心城市展开,周边城市对京津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明显高于对唐山和石家庄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充分体现出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

综合分析2005年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北京对外联系的经济联系强度,可以看到,在首都圈范围内的二级中心城市中,唐山和石家庄对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要高于对天津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尤其是石家庄与北京的经济联系要比石家庄与天津的经济联系密切得多,反映了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中的更为明显的吸引力。廊坊、张家口、保定、承德、秦皇岛、沧州等城市,对京津的经济隶属度都要大大高于对唐山、石家庄的经济隶属度,反映出唐山和石家庄作为二级中心城市并不具备较强的集聚力和扩散力,与北京和天津差距明显。

总的来看,2005年京津冀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是以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为主导,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是中心城市与二级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与部分周边城市来展开,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很强,扩散效应不足,而唐山和石家庄的极化效应明显弱于京津,对三级城市的辐射力偏低,这也充分反映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

2009年京津冀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度

随着时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考察2009年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度,如表3所示,与2005年相比,2009年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并仍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特征,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对其它二、三级城市的集聚效应要比2005年更加强烈,周边大部分城市对京津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要比2005年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明显高于对唐山和石家庄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充分体现出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所处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

在二级中心城市中,唐山对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联系强度要比2005年的水平提高不少,而石家庄对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联系度虽有提高,但是幅度有限,而且石家庄和唐山对北京的经济隶属度有所下降,对天津的经济隶属度都有所提高,反映了自滨海新区战略实施以来天津经济发展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就北京对其它二三级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来看,如表4所示,2009年,北京对外经济联系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周边的廊坊、唐山、保定等市,对廊坊、唐山、保定的经济联系量之和要占到北京对所有二三级城市经济联系量总和的79%左右,要比2005年的水平还有所提高。

首都圈的范围界定与合作发展建议

通过两次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与北京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是天津,换句话说,京津同城化是首都圈建设的基础。北京与天津是北方地区经济联系最紧密、相互之间的经济隶属度非常高的城市区域,2009年天津对北京的经济隶属度为73.18%,北京对天津的经济隶属度为58.66%。因此,从北京与天津的发展现实看,京津应当形成一个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那就是京津的同城化。如果放大到首都经济圈的合作,也就是必须将天津总体上纳入到首都经济圈的范畴。

首都经济圈是要解决国家首都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问题,为国家首都的发展夯实资源环境基础。因此,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应当是为解决首都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而形成的经济区域,是首都功能的拓展区域,其空间范围应当是与首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是北京经济实力能够辐射与带动发展的区域。

对于保证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都经济圈,如果我们以50%为标准的话,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是组成首都经济圈的主体部分,唐山和秦皇岛是不符合标准的,或者说可以将唐山、秦皇岛不作为首都经济圈的主体部分进行考虑。

首都经济圈主体部分六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广泛,发展层级却有很大区别,要使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融合繁荣的首都经济圈,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不断深化和加强区域合作,健全快速交通设施、高效能源供应和产业配套体系,在更大的空间谋划首都发展和世界城市建设。加强合作交流,消除壁垒和障碍,加快产业转移,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区域政策的一体化,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向。

第二,从疏解北京超大城市人口和功能的目的出发,加快“京郊新城”和“环京新城”的建设,在首都经济圈内进行城市建设的机制创新。探讨并试行首都经济圈内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设施和政策的对接,推进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城市群。

第三,进一步推动产业在首都经济圈内部的有序转移。随着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北京很多拥有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创新集聚区(如中关村、CBD等地区)将更加专注于高端产业的发展,制造业、部分生产业、部分陆路物流等产业将北靠和南移,促进环京地区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第四,把构建同城化的优质生活圈作为建设的重要目标,未来的首都经济圈应当是人居环境优越的、同城化的生活圈。包括快速交通的联网,通讯号段的统一,居民交往的频繁,各类技术标准的统一,以此创立新都市主义的居住空间范式。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银担合作的机制创新 下一篇:2012中关村品牌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