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控制与技术的探讨

时间:2022-05-12 04:16:24

关于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控制与技术的探讨

【摘要】混凝土的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建筑工程的好坏,它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因此,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加强对生产技术的改进意义重大。本文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生产技术进行了阐述,对实际的施工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控制;坍落度

一、混凝土质量控制

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凝结时间,其早期强度与28天强度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指定专人定期检查、测定各种原材料和生产状态,特别是对原材料的进料、储存、计量应全方位监控。

2、配制C30级普通混凝土,不需要用特殊的材料,但必须对本地区所能得到的所有原材料进行优选。除有较好的性能指标外,还必须质量稳定,即在一定时期内(至少在施工期内)主要性能没有太大的波动。

3、强度等级在C30或C35以上的混凝土,在水泥水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在内部形成细微的毛细孔。为确保混凝土强度,必须采取措施将毛细孔填满,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因而,需要在砼配比中,加入微米级径增密处理的超细活性颗粒。使其在水泥浆微细空隙中水化,减少和填充毛细孔,达到增强和增密作用。

4、高强混凝土要求低水灰比,高坍落度,这就需要掺入高性能的外加剂。目前,砼的外加剂品种较多,但高性能复合型外加剂国内尚不多见,故应作对比试验后确定。

(二)混凝土配比方案优选

首先是高强混凝土正式生产时应进行试配,选定不同的配比和投料顺序,施行优选方案。试配必须严格模拟实际生产条件,在原材料有变动时应再次试配。搅拌必须均匀,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较普通砼延长50%搅拌时间。

(三)工时质量控制

在试验室配置符合要求的高强混凝土比较容易,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稳定质量水平较为困难。一些在普通情况下不太敏感的因素,在低水灰比情况下会变得相当敏感,这就要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各种条件、因素的变化,并且要根据变化,随时调整配合比和各种工艺参数。主要做好几项工作:

1、严格水灰比控制:骨料的含水量应在用水量中扣除,每天需测定骨料含水量,每次配料时应采用人工测含水作为基础设定生产中的用料含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添加额外水量;

2、探测砼拌和物温度,必要时测定砼水化热,控制温升,延长和保证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工艺和工序,计算各阶段所需时间,合理缩短砼从搅拌到浇捣完毕的时间;所有参与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完善各项记录文件。

二、混凝土砼性能的检测

(一)砼强度试件的留样。由于混凝土变异性增大,强度数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混凝土抗压试件的采样频数应高于普通砼。

(二)搅拌站内的实验员对拌和物性能进行测定,并按规定留取砼强度试件,试件的数量应至少能满足提供早期及28天强度测定所需,每100方应不少于一组(每组3块)。

(三)由于砼水灰比很低,试件内部容易产生较大拉应力,对试件宜采取水中养护并对温度进行控制。抗压强度试验前应在正常自然条件中存放几天后进行,强度测试结果较为稳定。

(四)砼强度试件的强度测定。根据实际经验,普通混凝土试件强度测定时应选用标准试件和高刚度承压板试验机,控制匀速加荷,才能保证强度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有关规定对砼强度进行检验评定,但我们认为用非统计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验,其不足之处在于平均强度的要求对于高强混凝土偏高,而对最低强度的要求又偏低,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分析判断。对于普通混凝土强度,可按《回弹法检测普通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Q/JY17—2000)进行强度测定,并应建立新的地区测强曲线。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对普通混凝土进行检测是适用的,但目前尚无可用的测强曲线。

三、混凝土生产中的理论探讨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冻等级等耐久性指标,目前混凝土施工和生产中除了采用引气剂以外, 通常采用掺入高效减水剂、降低水胶比,并采用细度较细的早强水泥和细粒掺合料等方法。其初衷是通过减少混凝土内部粗大的毛细孔数量或孔半径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能。但在混凝土生产中采用普通水泥和一般的施工方法,目前这一目的较难达到,实际生产出的混凝土大多数仍为多孔体系。一般水胶比降低,只能使混凝土内部的大毛细孔变成微毛细孔,造成大毛细孔数量减少,微毛细孔数量增多。如原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的研究表明:水胶比由0.4 降低为0.22- 0.25(硬化温度200C),水泥石中半径0.004- 0.01um的微毛细孔(包括0.004-0.005um 的超微孔)数量由20.8%-39.7%增加到28.5%-41.4%、半0.01%-0.1%um的微毛细孔数量由26.4%-33.2%增加到26.7%-49.8%;而半径不小于0.1-1um的大毛细孔与半径大于1um的非毛细孔数量之和由27.1%-52.8%减少至21.7%-28.3%[3].特别是其中0.01-0.1um的微毛细孔数量的中间值(变化前后分别为29.8%和38.25%)与半径不小于0.1-1um的大毛细孔和半径大于1um的非毛细孔数量的中间值(变化前后分别为39.95%和25.0%)之比,由0.75增加到1.53,接近原来的2.1倍。胶凝材料中细颗粒含量的增加与水胶比的降低有类似的作用效果。如原苏联的研究表明,提高水泥的细颗粒(

目前为提高混凝土抗冻等级、抗渗等级和强度等级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在很多情况下使混凝土内部的微毛细孔数量增加,而使具有排湿性的大毛细孔数量减少。特别是微毛细孔和大毛细孔数量之比的显著增大,使混凝土孔隙体积的吸湿性大幅提高。这一作法不但不能提高大多数混凝土(暴露于大气中的混凝土)的抗冻性,反而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混凝土的真实抗冻性和耐久性。根据鲍维斯的研究发现,在-40C时约60%的毛细孔水变成冰,在-120C有80% ,以上的毛细孔水变成冰.针对我国的气候分区情况,温区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为0~-10C,寒区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0C以下。故对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在最冷月份足以使混凝土毛细孔内的部分水结冰。由于大毛细孔的存在具有良好的排湿性,当结冰时,将有足够的空间满足结冰所引起的体积变化,所以处于大气中的混凝土内部可冻结水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混凝土内微毛细孔中的水量。当微毛细孔隙内的水分一旦结冰时,微毛细孔中没有足够的空间缓冲结冰所造成的体积膨胀,此时,结冰产生的膨胀应力对混凝土孔壁的破坏必然更加严重。如原苏联的研究指出,混凝土中储备孔(被蒸汽空气混合气体充填的孔)的相对体积越大,抗冻性越好。并着重指出,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与其说是储备孔的绝对体积,不如说是储备孔体与充满水的孔体积之比.其抗冻机理类似于引气剂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作用机理。此外,孔隙内部含湿率高的混凝土,还会加剧空气中腐蚀性介质对混凝土的侵蚀及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等,导致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抗裂性和抗渗等耐久性能的下降.当前,我国正处于基础建设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影响因素应引起重视。

四、结束语

混凝土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并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平行检查和旁站监理,针对容易出现的通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预防。加强对混凝土生产技术的控制,有效保证混凝土质量。使混凝土的质量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

上一篇:浅析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 下一篇:陕西网络游戏中的本土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