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记寒宵不记梦

时间:2022-05-12 02:00:40

1940年的寒冷春夜,战场上,法国的部队所在地。一个三十多岁的士兵正借着微弱的光亮,在一个本子上急匆匆地写着什么。外面是硝烟战火,是黑暗,他的心却平静无比,枪支夹在腋下,就像手中的笔一样自然。

有人凑过来问:“喂,小个子,你在写什么?还在幻想着你心里的美好世界吗?”他摇了摇头,说:“不,我只是在记录这个难忘的夜晚,在这样的夜里,再美的梦也不值得去写!”

他个子很矮,而且眼睛有些残疾,就算他目视前方,眼球也会斜到边缘上去。战友们都叫他小个子,认为他是一个奇怪的人,自己跑到战场上来,战斗勇猛,屡出惊人之举。事实上没有人知道,在这之前,他已经是一个相当有名气的作家,出版了好几部小说。只是那时他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亲临枪林弹雨。

他的生活从苦难开始,年幼丧父,十二岁时母亲改嫁,继父与他格格不入,两人相互间的反感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喜欢看书,喜欢思考问题,很少出去和伙伴们玩儿,虽然那时附近的孩子们也叫他小个子,并嘲笑他的眼睛,可他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的心里有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决心。那时的生活还很艰难,他独自住在一个小屋子里,四处漏风,冬天的时候,他常常被冻得睡不着。便睁大着眼睛,从房顶的缝隙间望出去,直到有一颗冷冷的星星进入他的眼帘。

后来,他曾多次想起童年的那些冬夜,在寒冷的包围中,他想到了许多与温暖有关的东西。只是那些东西,已经不再留有一丝印痕,深刻地印在心中的,只有那夜晚,那寒冷,那颗星。

只是奇怪的是,他似乎留恋一切艰苦的境遇,有时会自己去寻找,寻找那些可以和童年的苦难契合的地方,更重要的,他是想去寻找年幼时,曾那样注目过的一颗星。于是,他来到了二战的战场,来到了危机四伏的加勒比海域,来到了中东战争爆发后的加沙地带。在那些地方,他就像回到童年的怀抱里,就像那些寒夜,冷冷中有着一丝温暖。也只有在那些地方,他才能看到那颗给他希望与启迪的星星。

在他四十五岁的那年,有一个举动震惊了世界。他竟然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之前也曾有两个作家拒领了该奖,可都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他,却是自己不愿意!他觉得,那个奖项的光环,会照亮头顶的夜空,从而使他再也寻不见那颗星星。于是,掀起了一个讨论他的热潮,世界上许多人对他更感兴趣,每天都有人来拜访他,想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推断他的思想与心境。更有每天上百封的信件从各地飞来,还有那么多的邀请演讲宴会……他没有想到,只是拒领了一个奖,却引来更多的纷扰。

后来,他隐居于巴黎一个僻静的住所,那是一个十楼的极小的房间,只有几样很简陋的家具,几个装满烟蒂的烟灰缸。他就在这里深居简出,仿佛湮没于尘世熙攘的人海。每天看书写作累了,便踱到窗前,可以看到郊外的一片空地,那是他目光停留最多的地方。多年以后,当仰慕他的人们来到这里,从窗口望出去,依然是那片空地,只是那里有了一座坟墓,那片常被他目光抚摸之处,成了他的长眠之所。

这个叫萨特的人,几乎一生都在黯淡的际遇中行走,或者说,他一生都在走向那些黑暗寒冷的去处,除了他自己,也许没有人知道他在寻觅什么。虽然他在文学上成了法国文坛泰斗,成了世界文学大师,虽然他在哲学上成了著名的思想家,可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猜想与追思。

是的,他一生都在经历寒宵思虑,虽然他从不记取那些时刻的梦想与憧憬,可是,我们知道,那些寒冷与黑暗,正是他生命中最肥沃的土壤,生长出比梦想更为美好灿烂的东西。

上一篇:基金,震荡市要保持冷静 下一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