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救命社”

时间:2022-05-12 12:41:35

1958年后,农村高利贷基本销声匿迹,帮助困难户脱贫成了信用社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多数信用社在扶贫方法上主要从生产入手,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使他们从贫穷的泥沼中挣脱出来,为彷徨的农村经济播下希望的种子。

扶助

浙江桐庐横村信用社的袁连珍是1959年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当时信用社主要帮助困难户。有很多困难户还向她个人借钱。她每月工资很低,只能从牙齿缝里省出几个钱,借出5角、1元、3元、5元的,累计下来也好几百元。还有一个农户生重病,向她借救命钱,她拿出存了5年准备买手表的70元钱借给他,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她始终没有买手表。由于困难的农户很多,有很多借出的钱一直没法催要,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支持农民要紧啊!

由于信用社和袁连珍对农户的支持,她们与周围群众的关系十分融洽和睦。1969年的“七・五”大洪水肆虐而过,虽然就袁连珍一人在社里值班,但横村信用社的财产却无半点损失,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群众的无私帮助。洪水即将到来之时,周围的群众自发地说:“快点去信用社帮老袁抢救东西。”

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有一部分农户生活难以为继,生产出现严重的困难。这一年,全省信用社短暂地回归到由国家银行管理,开始把扶贫工作列为重点。

据海盐《澉浦信用合作简史》记载,这一年海盐澉浦信用社对全镇进行深入摸底,得知有52户生产生活困难较大。信用社通过建立困难户档案,在当时的公社党委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采取支持发展家庭副业、因人制宜安排农活、多得工分等方法进行帮助。

在澉浦的北湖村,生活着困难户徐子法父女两人,五十来岁的父亲带着十几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家里只有半间土屋,屋子里除了一只竹榻和一副泥涂灶外,几乎一无所有。当时的澉浦信用社老员工朱运通去他家调查时,发现徐子法带着女儿躺在唯一的竹榻上,凄凉无比,让老朱动了恻隐之心。

朱运通将徐子法一家列为扶贫对象,通过多次访问并向公社党委汇报后,首先从解决生活困难上着手,给他们家扶贫贷款,安排救济款,帮助发展家庭副业赚点儿生活费。然后又帮他联系供销社,给他家分配建筑材料,帮助徐子法盖起了三间屋子,其中两间盖瓦、一间盖草,使得徐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家终于可以在村子里抬起头来了。后来徐子法的女儿招了女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次徐家人碰到信用社老员工朱运通,总是千恩万谢地表达感激之情。

葫芦湾村的困难户王却囡,四十多岁,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哮喘病,家里只有两间破屋子。她丈夫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因为觉得生产队里的人瞧不起她,便拖着8岁的儿子李根,到处要饭过日子。

澉浦信用社领导得知情况后,派朱运通出面了解了情况,把她列为信用社重点扶贫对象。朱运通上门做起了王却囡的思想工作,告诉她自己会到生产队小队长那里说情,让队里照顾她给点儿轻活做。起初备受生活打击的王却囡态度很冷淡,根本不相信信用社会改变她的命运。

朱运通没有气馁,三天两头地来王家找王却囡谈心。他告诉王却囡:“你自己年纪大了,不怕被人家笑话,但你的儿子是你自己身上掉下的肉,难道舍得糟蹋他?古话说‘有子(志)勿会穷’,等儿子长大了生活自然会好起来。”

听了这些话后,王却囡态度有所好转。接着朱运通趁热打铁地问她:“我借款给你捉小猪,你能养得活吗?”随即补充说:“你割草给它吃也可以,这一点你能不能?”

这时候,王却囡的心被说暖了,将信将疑地转过身,眼里噙着泪光回答:“能!”

农信人说到做到,朱运通找到生产队小队长,要他出面帮助王却囡来信用社贷了8元钱,捉了一只小猪让她养。他又要求小队长今后适当派点儿轻活让王却囡做,大家一起共同帮助困难户。小队长也被农信人一心为老百姓的精神打动了,拍着胸脯一口答应下来。

过了半年多,他们生产队社员告诉朱运通:“却囡自从捉了小猪,开心得不得了,饭也不讨了,天天去割草,把小猪养得壮壮的,卖了几十元钱。别人又帮忙,把她儿子介绍去学修鞋子了。”从此,这一特殊的困难户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

浙江大地的信用社实实在在帮农民办实事,成为农民自己真正的“救命社”。

坚守

由于我国农民群体大、分布广、支付能力弱,原有服务农村的各种体系都遇到了相同的难题,“成本过高,难以为继”,基层供销合作社改制或撤销,农技推广系统“网破、线断、人散”,已经不成体系。农村地区缺乏正规、诚信、畅通的资金存储渠道,坑农、害农事端层出不穷。

但农信社却成长迅速、遍地开花,就连一些“死角”或“荒僻”之处,也可见农信人辛勤忙碌的身影,这与当时国家政策和领导人的先见之明有着不容否认的关联。

1955年11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提议:号召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学习江西共青社的垦荒精神,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开赴大陈岛,用双手在海岛上建出一片新天地。青年志愿者们没有房屋,先搭建茅棚;没有粮食,就开垦荒地。白天开荒,晚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欢乐的喧闹声打破了这里荒芜的寂静。

8年后,在一大批青年志愿队开进大陈岛之后,椒江大陈信用社(现椒江农村合作银行大陈支行)成立,直至目前,它仍是岛上唯一的一家银行,有员工8人。由于大陈岛离陆地29海里(54公里),员工需要乘坐两个多小时的轮船才能“颠簸”到岛上上班。

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机构,48年扎根下来,对于岛上的人来说,大陈信用社不单是银行,更是一种情结,是相依相存的心头之物。

在岛上生活的人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在沟通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经常不能完整地填写一份汇款单,或者不能完整地输入密码。临柜人员总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尽可能用通俗的话语和他们沟通。事实上,在大陈岛,信用社工作人员和岛上居民一般不需要“您好、请坐”这些礼貌用语,而是一种类似朋友之间的交流。久而久之,在岛上军民的心中,信用社工作人员成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

大陈岛分为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两个岛屿,大陈信用社设在下大陈岛。为了方便上大陈岛的军民,信用社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坚持每星期六到上大陈岛服务一天,风雨无阻,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农信社对再偏远、再贫困的农村区域都未曾舍弃,也正是这种精神一直照拂着农民们饱受挫折的心灵。这种不离不弃的坚守,使农信社一路走来都不乏农民朋友们的支持和信赖。

上一篇:注重倾听习惯培养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 下一篇: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财会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