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秤砣是老百姓”

时间:2022-07-14 12:18:25

这是一组令人信服的数字:地处苏北腹地、具有500万人口的农业大市江苏淮安,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58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较2001年分别增长70%、116%、26%。与这些闪光数字相伴的是赴省、去京上访人数较2001年分别下降110.2%、334.7%。熟知淮安市情的人都十分感叹这些骄人成绩来之不易,在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容易增多的情况下,是什么使得这个传统农业大市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呢?

“行风热线”抚平烦心事

今年盛夏,正是水稻抽穗分裂的关键时期,淮阴区刘万祥等十几户农民家的水稻被附近一家化工厂排出的污水烧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付诸东流,视庄稼为生命的农民朋友心急如焚,多次与这家化工厂进行交涉,也一次次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但结果是一次次失意而返,愤懑、沮丧、失望困扰着他们。听说“行风热线”是专门为老百姓反映问题而开设的,这些农民朋友带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现场进行投诉。看着农民朋友焦急的表情和黝黑的面庞,在场的负责同志当即表态,立即派员前往调查鉴定,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赔偿的坚决赔偿。节目过后两小时,环境监测人员便进行了现场调查取证,认定了责任,对排出污水并毒死农户水稻的化工厂责令立即停业整顿,并作出相应处罚,刘万祥等人也因此获得了应得的赔偿,多日愁眉不展的农民兄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仅仅是“行风热线”开播以来一个小小的镜头之一。

一度时期以来,少数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利用手中职权“吃拿卡要”现象让广大老百姓、生产经营企业苦不堪言。为了让群众的呼声有地方说,冤屈有地方诉,从2001年开始,该市纪委联合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创办了“行风热线”直播节目,定期组织市直有关部门与群众直接对话,接受咨询,解难答疑,倾听群众意见,现场解决问题。就这样,“行风热线”的琅琅口碑,随着“走进乡村,与农民朋友面对面”、“走进园区,与民营企业面对面”、“走进社区,与寻常百姓面对面”为主题的大型户外直播活动一次次地走近了百姓,走进了一个个难忘的春天。据统计,“行风热线”目前已开通236期,共受理各类咨询投诉建议9223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320件。“行风热线”由此被群众誉为“连心桥”、“便民桥”。

“市长电话”倾听百姓心

四年前的7月,伴随着党的生日,淮安市的“12345”市长公开电话正式登场。这以后的一千多今日日夜夜,一条热线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书写在广袤的田野、喧闹的城镇。

又是一年春来到。今年春天,市长樊金龙亲临公开电话室看望全体办话同志,对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土地补偿、医疗保险等热点难点问题,既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焦点,市长公开电话室将此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办理。对此类问题力求达到“四个明确”,即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要求,明确办结时间,以确保热点难点问题的最终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农业大市的淮安,农村一些桥梁年久失修,人员伤亡的不幸现象时有发生。

市长热线接到这类反映后,立即组织专人对全市农村危桥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经查,由于缺乏维修经费,桥梁损坏严重,很多桥梁出现桥身裂缝、桥板断裂或塌陷现象,全市共有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各类危桥达6000多座。各地虽积极对危桥进行改造,但由于资金不足,改造工作进展缓慢。

市长公开电话室将调查情况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政府领导作了专报,建议将农村危桥改造列入政府年度工程计划,逐步提高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积极向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尽快完成危桥改造工作,此建议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至此,全市农村大规模危桥改造工程正式进行实施,一座座结实美观的“便民桥”、“致富桥”落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写在农民朋友满是皱纹的笑脸里。由于市长公开电话室工作扎实,今年三月份,淮安市“市长公开电话室”被江苏省政府授予“人民满意公务员单位”。

“直通”速解农民忧

2006年7月15日上午,骄阳似火。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王维凯同志顶着烈日,来到淮阴区三树镇周集村村民老夏家的水稻田头。王书记一到田头,就关切地问早已等候在田边的老夏:“怎么样?水打上了吧?有没有耽误农时?”老夏紧紧握住王书记的手,连声说:“一点没耽误,水稻按时栽插了。真没想到‘直通车’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缺水问题。感谢王书记,感谢‘直通车’!”王书记看着骄阳下青翠欲滴、长势喜人的水稻,满意地笑了。

这是该市创办“直通车”,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镜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露,现有的在上面坐等群众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显现出明显不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乡村的群众上访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事后“应急处理多,超前防范少”,工作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对重大复杂疑难,各级各部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问题处理效率还不够高,效果不够好。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办了“直通车”。在车身显著位置,统一贴有“纪检监察直通车”标志和举报电话号码。同时,在全市各县(区)及乡(镇、街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设立“直通车”联系点,在村(居委会)聘请责任心强的信息员。工作中,该市充分利用市、县、乡、村四级信息预警系统,对问题多发、易发的乡村,及时梳理分析发生根源,组织相关部门赶赴这些地方,开通主动去访、集中整治“直通车”。通过现场受理、交办落实、反馈回访等有效形式确保处理结果全面落实。

“直通车”载着对农民朋友的深情厚谊开进了偏远的乡村、寂静的山区、碧波荡漾的洪泽湖畔,以其方便快捷的速度、关注问题的准确、解决问题的到位,受到了偏远地区群众的好评,不用出远门,许多问题就可以在家门口解决。仅今年上半年,“直通车”就受理群众投诉咨询6275件,为群众办实事170件。

“效能投诉”护航为发展

2005年的一天,淮安市外经贸局办公室主任因办事拖拉被免去办公室主任职务的消息,像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一样冲击着机关干部的神经,许多人不禁冷汗直冒,感叹混日子的时代过去了。

机关作风拖拉、办事效率低下、相互推诿、侵害老百姓利益,不给好处不

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以及有利就上、没利就让等等不良好风气一度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了行政提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屏障。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各级领导在苦苦思索,企业和群众在苦苦期盼,淮安市软环境建设(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在社会各界一片希望的目光中终于破壳而出。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及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仿佛在一夜之间,全市就建立了效能投诉中心472个,设立举报电话532部,专兼职人员1229名。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软环境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一个项目审批几个月、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公章的现象,曾经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创业者的广为诟病,深恶痛绝,严重挫伤了图谋建功立业者的积极性,阻碍了招商引资的步伐,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围绕依法高效行政,该市在全市全面推行流程再造工作,大力精简和简化办事程序,寻求服务的最佳路径、最少环节、最简程序、最优方案,使服务的流程服从于群众的办事流程。全面压缩行政许可时限,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34个部门的321个许可项目的办理时限,在原有基础上缩短1/3以上,压缩后的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间为2.6天。动真碰硬,集中整治“中梗阻”、办事难问题,并在全市开展“企业满意处室”评议活动。由市效能投诉中心将市直部门的重点涉企处室向社会公布,邀请直接服务对象评议,评出“企业最满意处室”和“企业不满意处室”。同时,根据企业和群众投诉,加强明察暗访,严肃查处违反承诺的人和事。几年来,该市软件办共组织各类明察暗访219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792份,查处违规违纪行为474起,查处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118件,党政纪处分41人,公开曝光162人(次)。为进一步促进机关效能的改善和提高,市软件办建立了12万人的评议人信息库,年中和年底分别从中随机抽取1万人参加评议。根据各单位日常考核、年中和年底评议综合得分进行排名,最终评出“十佳”和“三差”单位。

天道酬勤。由于坚持不懈地加强效能建设,在淮安市,“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和“四难”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明显减少,群众到机关办事明显感觉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市开发区国税局两天办结外商独资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香港等地客商赞誉有关部门“你们的办事效率不比香港低”。

上一篇:“最坏老板”和“救星老板” 下一篇:军刀不容染铜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