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住最后的风雅

时间:2022-05-12 10:49:29

春日午后的睡意朦胧中,接海淡先生约稿电话,只迷迷糊糊匆匆应了差事,没来得及多聊几句浅绛圈里圈外的奇闻逸事。自去年开始,由浅绛彩瓷收藏引发的故事和话题纷纷扰扰,加之手机微信传播的普及,更是常常会因一则瞬间转来的熟悉的人物或器物的惊人消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但话又说回来,故事总归是故事,是真真假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了,浅绛彩瓷与生俱来的风雅精神,终究无法让它的每一个传承者都能秉承高贵文雅、健康向上的人生准则和行为方式。况且浅绛彩瓷的经济价值和财富属性已成了时下一些人追求的全部。忝为浅绛发烧一族,自知修行还远远不够,这里只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谈点琐碎的看法和感受。

浅绛彩瓷的前世今生

这些年,浅绛彩瓷在艺术品市场上傲视群雄,一路高歌猛进,让主流收藏圈里的老专家老行家们目瞪口呆。他们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这个只有百余年历史、且一直名不见经传、影不上台面的低端品种,竟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华丽的蝶变,成为众多藏家争相追逐的对象。

其实,无须去嗔怪电视节目里那些文博和市场评估专家们对浅绛彩瓷的一无所知,浅绛彩瓷对于他们还是陌生的领域,每一个高雅艺术品种的价值认同都需要时间的培育。况且,市场也是一面镜子,浅绛彩瓷行情的屡创新高已是不争的现实。

事实上,浅绛彩瓷的诞生绝非出于当时市场的商业需求,而是源自一种风雅的时尚,倒是后期商业市场的开放和推动,导致了浅绛彩瓷这一纯粹本土文化品种一步步走向式微和消亡。

同治光绪年间,许多奇特的历史现象确实值得思考和探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但同时又是被史学界称之为“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时期。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浅绛彩瓷在这片国学大师和艺术巨匠辈出的文化土壤之上横空出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饱受国学熏陶、靠锦绣诗文科举取仕的地方官员和文人贵族阶层对清逸风雅生活方式的固守和追崇,在浅绛彩瓷身上找到了绝妙的精神寄托。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特色的瓷器、国画、诗词、书法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成就了这种最具文人气息和风雅精神的新的艺术品类。地方军政要员和文人贵族阶层争相订制收藏、相互题句赠送浅绛彩瓷器一时成为风雅的时尚。从存世的浅绛彩瓷看,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任焕章、雷洪章等一大批瓷画艺术家都为当时上至一品大员下到一方绅士画过瓷(图1)。任职江西的地方官员也不时到景德镇客串一把,南昌知府李维翰、浮梁县令任玉琛等都有本人的浅绛彩瓷画作品存世。(图2)南康知府王凤池更是喜欢在金品卿、王少维等人的作品上亲自操刀赋诗题句。此时,顾海林、张肇源、胡仙哉等一批纸绢画家也另辟蹊径,在瓷上找到了挥洒情怀的创作天地(图3、图4)。

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和民国的到来,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加之“五四”运动对本土文化过激的全面颠覆,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已不复存在,浅绛彩瓷的生产和与之紧密相联的延续和传承了几千年的崇尚风雅的文化生态一同走到了尽头。

历尽百年沧桑,存世不多的浅绛彩瓷作品,因记录和标志着漫漫历史长河中文人阶层最后的风雅,而引起了众多当代喜欢国粹文化的新文人雅士的审美共鸣,更吸引着越来越多收藏和投资者搜寻的目光。这朵百年之前孕育而生的风雅之花,终于在今天开始迎春绽放。

浅绛彩瓷的气息与味道

风雅的浅绛彩瓷,凭着它淡定、儒雅的文人气质,气宇轩昂地走进了各级博物馆、各类拍卖会。行家里手们驻足在一件件浅绛彩瓷器前品评鉴赏之时,总会在不时地使用着这两个词汇――气息和味道。

浅绛彩瓷的气息是由浅绛彩瓷自身的诸多外部特征瞬间传递出来的气韵和信息。气息是用欣赏者的眼睛来感知的,俗称的“养眼”或“扎眼”,接受和感知的就是来自器物的气息。

浅绛彩瓷带给人的首先是时代气息,可让内行的鉴赏者瞬间辨别作品的真赝。同光时期传统制瓷工艺和矿物颜料的使用,在进入民国以后迅速被工业化制瓷和化工颜料所取代,浅绛彩瓷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绝版之作。不同的生产工艺和书画颜料制成的作品,都把其时代的气息真切地注入胎、釉彩料之上。同样,浅绛彩瓷器的造型也充满着时代的气息,细心的浅绛彩瓷爱好者都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它器型的多种多样,应该称得上是古代瓷器发展史上器型种类数量的巅峰时期。各种花器、茶具、文房以及由远古玉器和商周青铜器衍化而来的器皿式样繁多,件件古韵悠悠。这些造型各异的浅绛彩瓷器自身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无法仿制的(图5)。

再者就是艺术气息,有一定艺术审美修养的鉴赏人凭瞬间的直觉可判断作品的品味,它是由浅绛彩瓷的造型线条美感、瓷画作品的格调、画面和器形的和谐程度等元素营造出的整体艺术风貌对欣赏者的视觉冲击(图6)。

作为一种陶瓷收藏的门类,浅绛彩瓷在陶瓷王国里也散发着其独特的书卷之气。当我们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博古架上几件不同门类不同时代的古董瓷器,如果其中的一件把一种难以抗拒的清逸、挥之不去的风雅传递而来时,那一定是浅绛彩瓷(图7)。

说到浅绛彩瓷的味道,更多的是指人们对浅绛彩瓷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综合感受。欣赏者对一件浅绛彩瓷画作品细细品味的过程,也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完成审美体验的过程。味道是用内心来感知的。对浅绛作品味道的体验虽见仁见智,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作者其作品的味道也相去甚远,但所有的浅绛彩瓷器有一个有别于其他瓷种的共同味道,这个味道简言之还是风雅。这种风雅的味道其实就是厚重的历史的味道,是绵长的文化的味道。

当年,做过翰林院编修的王凤池大人可谓品评浅绛彩瓷画作品的个中高手。在一件王少维(疑似)的《采桑劝织图》上(图8),王凤池挥毫题下“喜其有豳风遗意……”这位饱读诗书的江南才子在浅绛彩瓷上品出了从遥远的中华文明风雅的源头飘来的歌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浅绛彩瓷的收藏与鉴赏

短短的二十年,浅绛彩瓷这个长期养在深闺人不识的艺术品种,它的研究和收藏由个体到群体,由网络论坛到会议研讨,由民间的低端交易到专场拍卖,走过了一条有声有色的传奇之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安徽、江西等地的一些专业文化人士和业余收藏爱好者就开始了对浅绛彩瓷器进行系统的关注和收藏。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江西、广东、香港等地第一批浅绛彩收藏大户开始浮出水面,同时,第一批职业浅绛彩瓷器经营商也应运而生。很快浅绛彩瓷的收藏迅速向浙江、江苏、辽宁、河北、山东和京津地区扩散。现在,浅绛彩瓷收藏队伍已遍布全国。

毋庸置疑,在浅绛彩瓷的传奇之路上,雅昌艺术网充当了重要的桥梁。随着曙光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文人瓷收藏家在雅昌艺术网论坛创立“近代民国瓷”板块,通过这个平台,海淡等一批浅绛彩瓷研究的拓荒者刮起了一阵又一阵“浅绛旋风”,浅绛彩瓷收藏的影响迅速扩大。2004年以来的短短十年,论坛网友自发成功举办了十次以浅绛彩瓷画研究为重点的文人瓷画研讨会,更助推了一波又一波的浅绛彩瓷收藏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以来,《收藏界》定期开辟专栏,刊发了大量严谨的浅绛彩瓷研究和鉴赏文章,应该说走在了国内各类收藏报刊杂志的前面,为浅绛彩瓷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深受广大浅绛爱好者的称赞和喜爱。

浅绛彩瓷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探求和挖掘。最近几年,浅绛彩瓷收藏鉴赏方面的研究创作也硕果累累,几乎每年都有浅绛彩瓷藏家的著作问世,其中不乏学术造诣和创作水准很高的精品力作,广受各界读者称道的“浅绛文学”也勃然而生。

还得敬畏文化的力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造就了浅绛彩瓷,现在仍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收藏者和艺术品投资者一道,少一些肆意的炒作,多用健康和持久的心态一同来呵护浅绛彩瓷,一同来挽住存世不多的最后的风雅。

(责编:雨岚)

上一篇:多伦多的微笑 下一篇:全国首个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在西安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