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轻伤误鉴定为重伤1例分析

时间:2022-05-12 08:07:47

失血性休克轻伤误鉴定为重伤1例分析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轻伤;重伤;误诊

[中图分类号]R649.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082-01

失血性休克是指体内外失血所致的一种症候群。其发生的基本原因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血低氧、微循环淤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休克一旦发生,如不及时控制,可直接威胁生命。在法医鉴定中,因对失血性休克缺乏完整的认识,加之受医疗条件的限制,或病历记录不详等,给失血性休克诊断带来了困难,往往导致对鉴定结论的意见不一,给审判工作增加了困难。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于2003年7月23日,因双下肢被砍伤10 min,由他人于13∶48送入唐钢医院抢救。当时体格检查:P:99 次/min,仅14:30为106 次/min,R:20次/min,血压最低:44/29 mmHg;意识状态:浅昏迷;输液量:0.9%盐水2 00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706代血浆500 ml及全血400 ml。至15∶40,P:84次/分,R:14次/分,BP:73/51 mmHg,意识不清,由“120”转至唐山市二院。

市二院病历描述:李某因双下肢被刀砍伤,疼痛、出血,不能活动4 h,于2003年7月23日16∶40入院,T:36.5 ℃,P:108次/min,R:18 次/min,BP:80/68 mmHg。诊断:失血性休克;双下肢外伤。

患者于2003年9月1日到市法医门诊鉴定,结论为:李某双下肢损伤属重伤。

2003年11月6日,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审理。在阅卷过程中,该院法医发现,李某受伤后,虽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最低达44/29 mmHg,失血性休克诊断成立。但经输血、输液后1 h 40 min,血压升至93/51 mmHg,脉搏基本在100 次/min以下,且输血量仅为400 ml,可以认定其属休克代偿期,故申请省高院复核鉴定,根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最终结论为:李某双下肢损伤属轻伤。

2 讨论

在该案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鉴定结论,可以导致两种不同的后果。临床上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期(微循环扩张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

失血性休克是以血压、意识状态、皮肤色泽和肢体温度、尿量、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实验室检查为认定依据。在不能测定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和缺乏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时,不能仅以血压为标准,因为血压个体差异大,且不能反映微循环灌流及组织缺氧情况,故低血压虽是休克的常见表现,却绝非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失血性休克诊断成立后,还要区别是休克早期、休克期还是休克晚期。休克早期与休克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休克早期是机体损伤后,致体内儿茶酚胺释放,交感神经兴奋,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等应激反映所表现出来的一组症候群,经治疗短时间可以恢复。而休克期及休克晚期,是休克早期未经有效的补充血容量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症状重,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根据以上特点,休克早期符合《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五章第49条,对于休克期和休克晚期,因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和器官功能衰竭并可危及患者生命,属于《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七章第87条。该鉴定中,李某为休克代偿期,未达休克抵制期,故符合《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五章第49条之规定。

(收稿日期:2007-09-06)

上一篇:头孢他啶致过敏性休克1例 下一篇:2,3,6-三甲基-7-氨基吡唑并[1,5-a]嘧啶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