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花儿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05-12 04:07:02

浅论花儿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摘要]花儿是属于中国民歌体裁的一种山歌,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青海三省区,是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藏、裕固等民族共同喜爱的民间歌曲。花儿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当前却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

[关键词]花儿文化;民歌;山歌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54-02

花儿又称“少年”,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宁夏等地,深受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喜爱,是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被称为“西北民族之魂”、“滚动的百科全书”。它采用比、兴手法,主要表现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由于花儿在发展过程中受西北各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主要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种。

一、花儿文化及发展现状

(一)花儿文化概述

花儿不仅是民间文学,也是民间艺术。花儿文化包括与“花儿”这一民族艺术相关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内涵,且更多表现为精神形式,包括花儿艺术记录的西北各民族风土人情、社会历史及其所蕴涵的西北各民族的伦理道德等。如花儿反映了高原人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大胆要求个性解放,是高原人民倾吐感情最自由、最热烈、最自豪、最坦率的表达方式。它饱含着西北高原人民心灵深处对生活、人生、历史的真切呼唤,表现了西北人民对希望、未来坚持不懈的追求,集中反映了花儿艺术的精神文化。花儿文化的物质文化内容包括花儿演唱者的服装、道具及与花儿相关的物质产品,如花儿会上人们交流的物品等。

(二)花儿文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也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或因现代化潮流的冲击而面临消失境地,花儿文化也同样如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儿演唱者减少,花儿歌手后继无人

一方面,花儿演唱者的数量逐渐减少,会演唱的基本上是老一辈艺术家。以花儿为精神文化的娱乐时代已经慢慢逝去。另一方面,随着王绍名、马吉贤、张生彩等花儿歌手的相继离世,各民族老歌手所剩无几。农村青少年绝大多数上学读书,但由于没有乡土教材的正确引导,对家乡优秀民族文化没有明确认知”。[1]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花儿歌手外出务工,没有时间演唱,时间久了便会退出歌坛。

2.花儿会上花儿稀

过去的花儿会规模盛大、气势隆重,可以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如今的花儿会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情形了。

3.原生态花儿消失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花儿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彻底摧毁了花儿唱响大西北的传统局面。尽管现在还有极少数歌手在演唱,但仅靠少数演唱的歌手是不行的。文化不是由少数人创造和传承的,而由一个民族群体创造和传承。

二、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花儿文化保护、传承的原则

“民歌的演变很正常,消失太可惜。在经济、社会都飞速转变的今天,民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发生演变,也是很自然的事。民歌的消亡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2]因此,我们更应该做好花儿文化的保护工作,其保护原则应遵循以下几点:

1.以旧迎新原则

即保留原有的花儿的传统部分,然后从多方面进行创新,如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演唱花儿,或者通过开花儿演唱会来作宣传。同时,还可以渗透一些现代化的元素。

2.去粗取精原则

即去除传统花儿的落后部分,保留和发扬其精华部分。众所周知,花儿主要表达的是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爱情是美妙和神圣的,但是再美妙的文化也有其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去粗取精。

3.以人为本原则

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享用者。花儿是西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但花儿的保护与流传始终要靠人这一主体来完成。因此,保护好那些创造、拥有和传承、研究花儿的活生生的人,是做好花儿文化保护工作的根本。

4.活态性原则

花儿文化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生命力。不能只做标本式的保护,即录制老艺人的唱腔或制作影碟等方式,而应该保护好花儿传承人及传承环境,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文化自觉原则

著名学者费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觉”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拥有和传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社区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冷静地看待自己文化的利弊,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它、发展它。

(二)花儿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

1.网络途径

网络对于人类的信息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将花儿文化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让更多的研究者去研究。现在的网络中,关于花儿文化的东西少之又少,只是零星的一些介绍,对其文化内涵却没有详细的阐释。因此,应该加大对花儿艺术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花儿文化的影响力,对它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2.政府扶持

优良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除了传统文化的自身作用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来自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西北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拨出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制定宣传花儿文化的项目,由各级领导起带头作用,扩大花儿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政府还应出面积极组织与协调相关部门或其他单位进行恢复与传承花儿传统文化的活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3.家庭传承

这种传承方式比较普遍,即民间艺人把花儿传承给自己的儿子或亲戚成员。各级文化单位应该尽是抓花儿培训工作,请老歌手、名歌手把自己的好歌、绝活儿教给年轻人。只要是感兴趣的都可以让他们参加地区各种培训,这是解决失传问题的良好途径。

4.发挥学校在民族花儿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功能

教育部门应该把花儿作为音乐课的辅助教材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中,从培养青少年的基础工程入手,改善花儿后继无人的状况。学校教育是使花儿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挖掘,提倡在中小学校音乐教学课程中增加民族音乐素材。

5.积极寻找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

对民族花儿传统文化比较熟悉的人大都年近古稀,如果不及时进行寻找和保护,花儿文化的精华就有可能被他们带走,造成永远消失而无法恢复的局面。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按照重要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寻找和保护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三、花儿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对花儿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不仅可以完善花儿艺术的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其次,对花儿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可以唤醒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许多非物质文化已经面临失传,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更应该积极保护。

(二)现实意义

首先,从经济利益来看,对花儿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形成一种文化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旅游者、参观者来到西北来欣赏花儿艺术;让西北人民从中直接得到经济利益,从而促进大西北的发展。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让那些在外务工的花儿歌手回到家乡,从事心爱的花儿艺术事业,有利于解决子女赡养、家庭和谐、缓解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

[注释]

[1]郗慧民:《西北花儿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

[2]李U:《乡音:洮岷花儿散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上一篇:清风碧水恐龙湾 下一篇:德沃夏克《幽默曲》音乐表现形式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