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觉学习型”儿童,让我为你撑起一片天

时间:2022-05-11 09:48:41

“体觉学习型”儿童,让我为你撑起一片天

[摘要]根据人与生俱来的学习接收偏好,人的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视觉学习、听觉学习、体觉学习三种。针对“体觉学习型”儿童,教师应进行个性化指导:变革课堂,让其在活动中有效学习;定制作业,让其在体验中享受成功。

[关键词]特殊儿童;体觉学习型;实践体验;个性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2002

一、源起:孩子的特别表现引发我的关注

王从明(化名),一个大眼睛的一年级孩子,1997年8月出生,属于整个班级孩子年龄段的末尾。开学初,考虑到他年纪小,对他课堂上手脚动个不停的现象,我表示谅解和宽容。随着几天常规训练的开展,这个孩子对课堂纪律的认识明显提高了,虽然上课“忙碌”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端坐听讲的时候多了。不过,看起来在认真听讲的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却常常神色拘谨,一脸茫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试图了解他对课堂所教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感到学习困难的地方。孩子显得非常紧张,站在我面前,手不停地捏着衣角,对于问题只能简短地回答“嗯,嗯”“好的,好的”。我请他跟我读字词、读课文,他有些不流畅,但声音还算响亮,只是手一直摸着衣角。我让他将手放好,他立即照做,但是再读时,他就只能用眼睛惶恐地看着我,紧张得说不出话了。

和孩子的妈妈闲聊,她对孩子学习上的表现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妈妈说,在幼儿园上学的时候,虽说王从明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要静一些,但应该比现在要开朗、活泼。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还得到过手工、画画、讲故事等好几种比赛的奖状。平时,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拿着玩具扮演不同的角色说话、表演很是投入。那些看起来费脑筋的搭积木、拼图、转魔方等游戏,孩子也特别感兴趣。照理说,和别人的交流应该不成问题,学习上也不至于太落后。

二、揭秘:“体觉学习型”解开心头之结

在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王从明的现象并非个例。我开始关注这个孩子,并尝试探究原因。一次有关学习类型的讲座中,“体觉学习型”这一说法让我不禁眼前一亮。

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生来就有诸多差异,每个人都习惯于用某种感官系统去感受世界,有的人擅长用眼睛观察,有的人喜欢用耳朵聆听,有的人则用身体活动来感受。由此,根据各人与生俱来的学习接收偏好,人的学习类型大致分为三种:“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体觉学习型”。不同学习类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视觉学习型”和“听觉学习型”比较容易理解,即学习的方式主要靠看和听,其大脑对应区块分别是枕叶区和颞叶区。这两种学习类型的人数大约占群体的95%。

“体觉学习型”,其大脑对应的区块是顶叶区。这类孩子往往就是小学、中学里的问题学生。他们看似记忆力不太好,不太会背诵,但又找不出原因。他们在生活中总是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身体,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在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记忆。强迫他们坐在课堂里不动,他们就会感觉非常无聊。如果一定要求他们端坐不动,可能他们根本无法学习。这类孩子其实并非不聪明,只是不适合那种视听成分较多的教学形式,因为他们的身体语言较多,喜欢运动及动态活动,甚至只有伴着一定的动作,才能让他们产生学习时的心理安全感。5%左右的孩子属于这一类学习者。

联想王从明的种种表现,我理解了他的紧张从何而来。在现行班级授课制的课堂常规中,大多要求孩子“一二三,坐坐好”,在强大的外在压力下,孩子一来得花费大量的精力管住自己的手、脚、嘴巴;二来难以适应那种逐渐脱离了游戏、操作、活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求的看、听、读,又都不是孩子的强项。如此学习,小小的心灵如何不紧张、不茫然?

三、变革:让孩子在活动体验中收获成长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给王从明营造一个相对安全、放松的学习空间;二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动”起来,满足孩子学习的特殊需求。

第一个问题不难解决,对孩子的坐姿要求相对降低,以不影响其他孩子为限。另外,根据专家建议,让孩子带上一个木质手镯,给孩子一个相对固定的安慰物,可以让他一边听课一边无意识地摸手镯,以此化解心中的不安,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第二个问题才是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直观性、趣味性一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但主要是依托PPT,采取视听的方式进行,直接针对“体觉学习型”儿童多感官参与的有效活动,却还是凤毛麟角。因此,我必须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1.变革课堂,在活动中有效学习

(1)使用传统教具,让孩子动起来。一年级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识字。如今PPT的大量使用,让生字卡片的操作失去了昔日的舞台。“体觉学习型”儿童的召唤,让我开始重新回头思考生字卡的作用。针对这类孩子爱动、爱玩游戏的特点,课堂上,我常常自制字卡,并让孩子们根据读音、字形、结构等,来帮“生字宝宝”分分类、排排队、找朋友。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活动,王从明更是表现积极。每当这时,他总能获得一次操作机会,出镜率总是比其他孩子更高一些。生字书写字模演示完毕,我也总是放在他的桌上,只要他喜欢,伸手就可以摸一摸。其他孩子朗读生字词时,他可以一边用手指字模一边跟读,还可以把不会读的字词用笔圈画出来,再请其他孩子做小老师,带领他一起读。这样,眼、脑、手并用,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带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2)增加生理体验,让孩子卷进来。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尽可能地让这个孩子卷进来,我设计了各种动态的辅助形式。教学“裹”字,就带个大丝巾,请王从明小朋友配合,将他全身包起来,告诉大家这就是“裹”;教学“毛茸茸”,就带个毛绒玩具,让他H手摸一摸,体会那是什么感觉;教学《乌鸦喝水》,就找来半瓶水和石子,请他一颗一颗将石子丢进瓶子里,体会“渐渐”的意思。一堂课,总有一两个活动的教学环节,让王从明能够参与进来,动动手脚、动动身子。

(3)改进教学流程,让孩子跟上来。写字教学中需要手、脑、眼并用,来不得半点儿分神。这对于“体觉学习型”的儿童来说,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了留下更多写的时间,我逼着自己精简课堂语言,提高讲解效率。课堂上,尽量实行分散识字,穿插安排写字练习,不至于让王从明有大量的“闲置”时间。写,并不是放任自由的写,我让他一边说笔顺,一边描红,确保注意力高度集中,写一遍就能够记一遍。每当看着他认真书写的模样,我常常会忘记他的与众不同。事实证明,课堂上让王从明认认真真地写一遍、两遍,效果要比课后他自己写五遍、六遍正确率高得多。

2.定制作业,在体验中享受成功

(1)借助画画梳理语言。我在与孩子妈妈的交流中得知,王从明非常喜欢画画。针对这一点,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尽可能地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布置一些绘画作业来帮助孩子学习。如《小池塘》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要求全文背诵。孩子在课堂中跟随教学进度来背诵有困难,我就为他设置了画一画的作业。我让他一边对照课文内容,一边在纸上按顺序画出小池塘的水、池边的芦苇、天上的太阳、月牙、星星,再对着图画用语言描述这样的美景。孩子兴致盎然,课文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2)在歌曲中感悟语言。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身心。在教学完练习里的“愚公移山”等一串词语积累之后,我设计了几项作业,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完成:①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中的词;②听爸爸妈妈讲更多这样的故事;③看一看、听一听《愚公移山》的MTV。通过交流得知,王从明回去在妈妈的帮助下,选择了第三项作业,孩子一边跟着歌曲的旋律哼唱,一边随着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非常开心。视频的观看,让王从明很轻松地理解了愚公移山那种不言放弃、勇往直前的精神。

(3)在表演中积累语言。《世界多美啊》是写一只小鸡出壳前后对世界的感受。课堂上,王从明就没能管住自己,模仿了小鸡叽叽喳喳地闹了几次。我当场预约,下一次上课请他来做小鸡,表演整个出壳的过程,不过要一边用动作表演,一边用语言描述。孩子兴奋不已,回家后请妈妈做场外指导,反复练习小鸡的动作,再配上课文中小鸡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时不时还结合自己看到的景象,加上一两句自己的描述。第二天的表演非常成功,学生们被他的萌样逗翻了。王从明自己则徜徉在巨大的幸福之中,一整天嘴角都挂着成功的微笑。

(4)在实践中丰富语言。春天正是植树的好时节,《这儿真好》中的小熊用种树赢得了很多朋友,再加上《三小伙伴》合作种树的行动感染了王从明,他表现出了对种树的向往。与他的妈妈沟通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植树的实践作业。孩子的妈妈非常支持。他们去买来树苗,学着课文中“小猪、小袋鼠、小象”的种树步骤,煞有其事地先挖树坑,再把小树栽进坑里,然后施上肥料,培上泥土,最后浇水。“挖树坑”“浇水”“施肥”“培土”……一个个抽象的词语在孩子的脑海中全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动作。孩子一边种树,一边自言自语,还将课文中小动物们的植树用具全部换成自己的工具来讲述课文。一旁的妈妈瞧着孩子的模样,非常惊奇。当初那个回答问题憋红了脸,半句话也说不出来,羞涩又紧张的小男孩,再也不见了踪影。

四、思索:关注“体觉学习型”儿童的现实意义

“体觉学习型”儿童由于天性喜欢运动,不中规中矩,常常惹得教师“头疼”,甚至有些人被归结为“多动症儿童”。但是,从王从明的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找到合适的“钥匙”,每一把锁都是可以打开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发现儿童的秘密,发现成长的密码。这种发现,对“体觉学习型”儿童而言,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

当前,不少地区和学校的班级人数依然很大,集体授课更多的适应了“视觉学习型”和“听觉学习型”儿童的特征,“体觉学习型”儿童常常处于“边缘”地带。而学习活动,特别是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个体性、体验性、情境性、人文性。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从儿童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人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目标。

孩子,不管你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让我们为你的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责编刘宇帆)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山村数学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