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主体精神,激活学生生命活力

时间:2022-05-11 06:23:49

唤醒学生主体精神,激活学生生命活力

换一种思路,天地更广阔;换一种理念,课堂更精彩;换一种维度,学生更聪慧。作为新课堂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他应展示学生生命活力,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而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唤醒学生的肢体精神,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四活”上下功夫。可让“三维目标”的落实取得实效性。

1 “活”——回归主体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凸现学生的生命灵性

教学动态过程的根本指向,是着力于主体精神的唤醒。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学习。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的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显形标志是主体自觉,即学生主体精神被唤醒,学生“我”的凸现与个性的张扬,我能行(自信),我自主、自立、自律,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自己的选择者、决定者,我对我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切是基础、背景,从而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绝不是传统教育中的听众、观众、看客、甚至奴隶的角色形象。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主动“让位”,不再是“中心”、“主体”、“主演”、“霸主”;其次要让学生真正确立,从分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成功感。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洋溢着生命的色彩,涌动生命的灵性,师生才能在教与学中享受生命的幸福经历。

2 “活”——回归生活,注意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找教学的支撑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精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而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初步建立良好的数学意识。

2.1 联系生活,巧妙引出学习主题。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把一张椅子放在讲台上,指着这张左右晃动的椅子说:“同学们,我坐的椅子坏了,木工师傅要怎样帮我修呢?”学生看看椅子后不知道答案。这时我拿一根木条钉下去,让椅子四角成三角形状,用手摇动,椅子稳稳当当,不再摇晃。为什么要这样钉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2.2 联系生活,丰富数学的表现形式。

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改变家庭作业的形式,变练习为活动。如让学生当“小记者”到家里,到街上,到商店进行调查访问,可调查家庭的收入与支出,街上的人流量,商店的物品、种类和价格等。这种室外作业,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乐于操作实践,拉近了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2.3 联系生活、充分感受数学的灵性。

如教学“百分数”时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妙解成语,百发百中—100%,百里挑一—1%,一知半解—50%等。

3 “活”——活用教材唤醒沉睡的知识,达成学生知识动态生成。用“活”教材,展现数学知识的生长过程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不是一定要教师按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教学,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推敲,挖掘教材知识内在的联系,对教材的组织、呈现方式进行灵活的调整,并构建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否则,很容易使教学呆板、不流畅、学生没兴趣。

4 “活”——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在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自己能说出来,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一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不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是1/2个】。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一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新知识。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在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从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通行,一起成长。

上一篇:浅谈篮球行进间投篮的教法 下一篇: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