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写与写好并不划等号

时间:2022-05-11 03:26:35

有人说:“让学生多写作文,功到自然成。”说着,说着,人们就开始信以为真,多写承载了希望,多写付诸了实践,多写在心中演绎成了图腾,多写在实践中形成了信条。人们试图将写变成一项技能,通过训练,成就技术。而这技术却在多写中难产了……

一、调查――数量增加,能力不变

Dressel、Schmid和Kincaid在1952年比较了那些在课外做了大量写作练习(一年平均131小时)和做了极少写作练习(一年平均4个小时)的学生,发现两组成绩都有提高,但在经常写作和不经常写作之间没有明显不同。1964年,Arnold比较了十年级学生,一种是经常写(一周至少一次),另一种是不经常写(一学期写了三次),发现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学年结束时没有什么不同。如今我们的现状也是:功夫深,成效低。有人会说,学生写作就那么几年,能有多少量啊?成人经历了学习阶段,工作阶段,风风雨雨几十年,写过的文章数量、形式够多了吧?可有多少人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有的或许还存在着不符合规定的尴尬。

二、分析――自我迷失,入口难觅

在这个“快餐”盛行的时代,些许浮躁,些许功利,些许虚荣……足以将我们的心迷失方向。能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是多么不容易啊!或为了作业,或为了考试,或为了荣誉……

1.缺少自己的风格。有些人一辈子的写作也许都只是在模仿别人,流行什么就追寻什么,当然,跟上时代步伐也是无可厚非,关键这种追逐是盲目的。他不知道模仿永远是别人的写作,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是自己的写作。有些作家的书,不看作家的名字,光看内容就能断定是他,这是为什么?这就是风格的魅力。

2.缺少真情的流露。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写别人的想法,或在写符合别人喜好的文章。总担心自己写的东西引起争议,还担心自己写的东西别人不喜欢。这样的担心在学生身上体现得十分突出,还没动笔,心里就想老师喜欢怎样的口味,我该怎么写才会得到老师的欣赏,我这样写会不会被同学笑话……试问,背负无数担忧的文章又怎么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呢?

3.缺少合理的切入口。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是生活的“纪录片”,它是艺术的作品。如何美妙呈现,自然需要切入口,而这个切入口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品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后来写得那么顺,是因为他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几经考虑,他终于为小说设定了开头:“奥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现在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头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作者后来加上去的。)究竟什么混乱了?为什么混乱了?别的家庭如何?沙皇的“家里”――俄国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一开始就形成全部情节的纽结,后面只等有次序地展开好了。所以说,寻找到合理的切入口,文章才能顺利展开。

三、思考――指向表达,心系写作

怎样写才能提高写作呢?

1.写作需要指向表达的阅读。寻找风格,源于指向表达的阅读。前面说过:阅读气质相近作家的书,会给作者带来心灵震撼。的确如此,有的人一生都可能没有找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书。一旦找到,必然会有几许“痴迷”,对写作也有几许“影响”。小儿在两年前偶然看了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对此书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便自制了《周末探案》,有了《神秘小屋里的故事》《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思考,有了《这是谁的芽》《谁偷了彩色珠》的观察,有了《汉字旅行记》《终极审判》的幻想……有了这指向表达的阅读本《名侦探柯南》后,他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思想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柯南迷、马小跳迷、皮皮鲁迷……因为这些书走进了孩子的心里,给孩子带来了心灵震撼。这样的书,一年,十年,几十年都不会忘记,而且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散发着这种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指向表达的阅读也会发生变化。人是在不断成长中的,他的阅历,他的思想也是在不断成熟中的,他也必当在不断寻求着给心灵带来震撼的书。然而,那种写作的气质却还在无形中透露着……

2.写作需要一种勇敢。文章应该是内心流淌出来的真情,只有真情流露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小仲马的《茶花女》一炮而红,将写成女主人公是需要勇气的,将自己曾经放荡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正是这样的勇气,令《茶花女》世界瞩目。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勇气吗?自私、懒惰、撒谎……人性中不美的一面,敢于呈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吗?当然,勇敢不等于揭丑,作品是需要高于生活、美于生活本身的。有月缺才知月圆的美,勇敢地将真情流露,哪怕不够美,在思考写作中提升美。

3.写作需要一种写作心。合理切入口,源于具备一种写作心。写作心就是时不时地就有了“心灵的发现”,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写作。同样一个故事,同样一次聊天,一般的人听过、笑过就画上永久的休止符,作家却听到了写作的灵感,聊到了扯出毛球的线头。当然,我们都不是作家,但我们需要把我们写出的东西叫作品。有了这种作品意识,我们就不会马虎地对待写作。学生在写作时,数字填格的有之,“交差”观念的有之,写完了事的有之……究其原因,没有写作心。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写作心呢?在这里,我要借用管建刚校长的一个“小招儿”,学生写好作文,每天挑一两篇,念上一两句精彩的话,请学生猜谁写的,直到下一次作文。学生由此牵挂起作文。

写作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当我们警惕多写时,我们会写得更传神,我们正在向“写好”慢慢靠近……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

上一篇: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