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与“无限”

时间:2022-05-11 06:28:43

传统设计图式是对早期“功能主义 ”的视觉表现, 19世纪下半叶,由于现代艺术观念的介入,多元思维解放了传统艺术的思想禁锢,众多艺术流派、绘画样式及观念在世界艺术史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格局,设计师、画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样式,彼此相互借鉴、吸收,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局面,使设计与绘画在“有限”的样式中实现了对“无限”的超越。

一、观念的”有限 ”与“无限 ”――反传统

(一)传统观念下,绘画与设计的“有限”形态

观念的“有限”,本文意指传统的相对恒定的一种艺术惯性思维模式。中西方传统绘画都有自己非常成熟的传统表达观念及体系,从古希腊古罗马至印象主义艺术诞生之前,尽管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流派,但基本视觉形态没有太多不同,画家把科学的透视、科学的比例作为技艺的最高追求;中国传统绘画,同样是在流派纷呈的历史上呈现出相对接近的视觉图式,但画家始终沿袭所谓的“主观意象”,所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并没有远离于现实物象,画家的观念仅是一种“半写实”的意象观,而这一传统绘画样式一直持续到近代才有了“变革”的声音。

设计,作为西方近现代出现的一个艺术概念,早期尤其一战时期,各参战国的海报设计无论语言还是图形,往往选用写实性或直白性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政治宣传功能,所以海报设计在战后很长时间成为国家政治宣传的武器和工具,这也定格了设计最原初的“有限”性观念,即功能至上。

所以,设计与绘画在其各自的发展史上,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自我发展过程,彼此呈现出自身独有的视觉样式和艺术形态。

(二)现代主义艺术观念下绘画与设计的“无限”探索

19世纪下半叶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模糊了绘画与设计之间的对立,其核心观念就是反传统、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反思与突破。这些绘画流派一反传统,打破对空间、材料和技法的恒定表现,突出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并借用设计艺术语言及表现手段,平面化、装饰化、分割重构等等,绘画中渐渐融入设计的意味。而设计也隐含了绘画的情感诉求和审美意象,不再是传统设计中对功能的偏重,梳理近现代世界平面设计史,我们会发现,受现代艺术流派创作观念的影响,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风格样式。所谓“绘画中有设计,设计中有绘画”,绘画与设计由此实现了观念上对传统“有限”形态的超越。正如王受之在《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中也提到,“现代艺术的认知方式正以新的哲学及观念意识不断产生新的创造力,远不同于以往的神话和圣经故事不同。 ”[1]

二、表现的“有限”与“无限” ――艺术个性多元化

在现代艺术流派大胆变革的语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众多绘画大师以刻意有悖于传统的绘画观念创作出了数量众多的世界艺术精品(见图 1米罗作品、图2蒙德里安作品)。他们用真实的情感与热情,用有悖于传统的空间解构的手法、以及可以承载自身创作意图的几何图形等符号元素,从对自身传统视觉图式的超越,到材料语言新意的探索、多重“隐喻”及多义性表达,表现出绘画与设计之间的多元辩证关系,实现了设计与绘画交互下艺术个性多元化及表现的”无限 ”对“有限 ”的超越。

(一)案例分析

下文,笔者将以几位大师经典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图像对比来演绎设计与绘画交互下的“无限”性及多变的形态:米罗作品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色彩和平面构成的意象重构,他以超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赋予构成元素不同的寓意,将各种点、线、面有机布局,以大色块儿组合画面,表现了画家对对自然界生物的遐想、儿童般的稚趣儿、超越现实的理想……等等,无一不呈现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祈愿达。如《女人和鸟在夜间》画面中,非人飞鸟的局部造型、稚拙可爱的线构成了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实现了画家创作表现感性与理想的辩证统一。

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画家将百老汇纵横交错的街道与林立密集的高楼,以彩色线条及红、黄、蓝三色小格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及主题设定有序分布于画面,以“隐喻”的非具象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对百老汇爵士乐笼罩下欢快轻松的都市生活的感受及认识,这一抽象情感被画家以线与色彩的构成实现了内心的表达,使作品更加富有意味及创作个性。

纯绘画的表达仅仅依赖眼睛所见,在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纷争中已逐渐被削弱了它的表达力度,画家希望不断地探源生活的本质,而生活的本质并非是眼睛可以直观的,还有更多是内心无法说清的抽象或意象因素,于是,设计中的抽象元素及符号成为画家们极力借用的手段,彻底打破了纯绘画关于空间及造型表现的写实观和固定模式。从作品的视觉形态来看,视觉元素的交互关系比纯绘画更倾向于复杂、多变,引发了观众对画面视觉效果感受的的多重想象和思考,而不是纯绘画中直观表现出来的画家的纯粹情感式的味道,其表达的“隐喻性”为绘画创作在观念、题材、构图、形式、色彩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假设的“无限”和表达的“无限”。

在海报设计的案例中,靳埭强是将水墨绘画语言融入设计的典型代表,水墨绘画所蕴含的变幻无穷的韵味,及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表达,传递出设计师对中国传统绘画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理念。在《自在》(见图 3)系列作品和《汉字》(见图 4)系列作品中,设计师以水墨的运笔及表现方式赋于画面元素以生动的表情,揭示了“吃”“行”“坐”等生命本质,“山”“水”“风”“云”等自然意象,构图简略,但却寓意设计与绘画语言丰富性的融合。法国“新艺术运动”设计大师 JulesCheret(朱利斯 ・谢列特)也“认为自己的海报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完美的绘画作品。 ”[2]劳特雷克、马蒂斯等绘画大师更是将绘画语言中的色彩大胆运用于海报设计,设计出了大量海报精品。所以,绘画语言的融入,使设计有了更多的想象及表现空间,受众在接受信息传递之外,也获得了更多的审美感受及对信息寓意的深层思考,为设计作品增加了“无限”的文化承载空间。

绘画与设计的交互,彼此有了更多可以衔接和融汇的地方,进一步引发了点线面、图形、色彩、构图的多元视觉效果及多重隐喻性的表达,也诠释了设计与绘画交互下的种种“无限”可能。

注释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8:133.

[2]朱国勤:现代招贴设计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12.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意蕴 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在乙肝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