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活.物理.社会的奥秘

时间:2022-05-11 03:00:27

解析生活.物理.社会的奥秘

物理课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将生活·物理·社会教育渗透到物理课程中,教材中的“生活,物理,社会”栏目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突出现代物理学知识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求真求实、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同时,渗透了美育、德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苏科版物理中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和类别进行了归纳,主要框架如下:

编写理念上,紧扣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所学习的新知识起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生活相联系

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高速公路以其方便、快速、舒适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它的安全j生不容忽视,稍不留神就会导致车毁人亡,所以它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使广大司乘人员更好地在高速公路上达到高速、高效、安全、畅通,在高速公路上行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1检查好车辆,系好安全带

高速公路上汽车行驶较快,所以机动车在上路前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果不提前预防,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发生故障,就会极易引起追尾碰撞,造成恶通事故,所以安全带的作用显而易见,其安全系数比安全气囊要高,此外,特别注意副座乘客和后座有安全带的都应系上,以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2控制车速,保持车距

当车子超速行驶时,便极易引起方向失控,措手不及,从而造成追尾和碰撞防护栏事故,同时,随着车速的提高,一方面驾驶员视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水平视野也明显变窄,因此,驾驶员要经常观察车速表,防止速度不自觉地加快,同时,不仅要控制车速,而且要保持车距,特别是遇大风、大雨、雪、雾天或者路面结冰时,应当减速行驶,加大行车间距,驾驶员要遵守行车道德,不要长期占用超车道行驶,做到“礼让三先”,过隧道时,按照限速要求安全通过。

2 与古代科技相联系,渗透科学史

编排的知识科学、合理、全面,催人奋进,有很强的可读性,根据教材中不同的新知识,科学、合理的选配内容,所选的知识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有些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易懂,阅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师生们喜爱。如在“声音的特性”一节中,“生活·物理·社会”编排了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乐器——编钟的知识,使同学们知道了早在2400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根据声音的特性铸造了现存世界上最大、最完整、音质优美的编钟,通过对此知识的阅读,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倍感增强,又如在“汽化”一节中,“生活·物理·社会”栏目选取了“火洲里的坎儿井”,同学们阅读内容后,无不惊叹它的地下灌溉工程如此之庞大,在坎儿井的设计上真乃鬼斧神工之奇,巧夺天工之妙,同学们更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骄傲,同时介绍物理学史,物理学史它是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但它的每阶段的具体发展情况又往往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让学生不否认科学家个人的伟大作用,但科学绝不是少数几个特别有天才的大科学家在头脑里凭空创造出来的,只有那些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科学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做出突出贡献,机遇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性,但是在偶然性中体现了必然性,物理学史中大量事例可以说明,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 与生物相联系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大胆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要渗透着“学科交叉”的思想,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在各个学科之间体验到学科之间不同的思想思维方式的碰撞,贯彻这种“学科交叉”的思想,这样正确找到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的科学世界观,比如用物理知识解释大气压与海拔高度间的联系,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和月食,解释为何太阳刚出来比较大的现象等等,例如地理中东南风的成因也与物理知识相关联,(东南风的形成: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得多,夏天,西南部气温升高,海水吸热而温度变化不大,阻碍了气温的升高,由于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地面高压区,而西北气温升高,砂石吸热升温快,所以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形成地面低压区,由于两地地面气压不同,空气就从东南流向西北,形成东南风,把物理学和生物学、地理学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中渗透有物理知识,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样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4 与环境科学相联系

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的应用,人类正面临着温室效应、能源枯竭、核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威胁,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环境空间被破坏,人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威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应当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我们必须一方面通过控制、约束自身非理性需求和行为,将其维持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外,并且在范围内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如“生活·物理·社会”呈现了“紫外线与臭氧层”的相关知识,文中配了一幅拟人化的插图,一把巨型伞挡住了丑陋不堪的“家伙”——紫外线,地球露出了甜蜜的“笑脸”,同学们一看便知到臭氧层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与现今的低碳生活联系紧密,让节能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5 物理科学技术的应用

“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发展”,特别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激光测距仪、磁悬浮列车、哈勃望远镜、巨型反射式望远镜、光纤通信、同步卫星、纳米技术、以及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七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探索科学的愿望,使同学们也认识到现代科技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成才、长大报效祖国的决心,例如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介绍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利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原理,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磁悬浮列车速度高,最高可达500km/h~600km/h,感受磁悬浮列车像一只穿梭于城市之间的“飞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极大的便利,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快捷的方式,让人们感受朝发夕至的,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价值,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工程技术悄然崛起,其中纳米金属粉末对电磁波有特殊的吸收作用,可作为军用高性能毫米波隐形材料、可见光、红外线隐形材料和结构式隐形材料、手机辐射屏蔽材料,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机电系统的初步研制成功,为军事科技工作者研制纳米武器奠定了物质基础,学生亲身感受到新材料的开发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总之,“生活·物理·社会”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桥梁,如果把整个教科书比作一片晴空,“生活·物理·社会”就是蓝天上一抹绚丽的彩虹;如果把整个教科书看似一片绿色的知识大森林,那么,它就是森林里欢快歌唱的一群美丽的小鸟,如果这群可爱的“小精灵”飞离而去,那么,天空就失去了它的美丽,森林就没有了它的生机,所以“生活·物理·社会”是苏科版中学物理教科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充实了物理课程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优化物理课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上一篇: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层式学习 下一篇:密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