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林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5-11 02:43:29

市区林业发展规划

一、主要成就

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业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和指标基本完成,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现代林业建设取得了新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林业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配套改革逐步深化。至年,全市林权发证率87.5%,全市用于林业生产贷款达8亿多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2.487亿元,累计收取林地使用费6592万元。二是积极推动以森林火灾为主的森林保险工作。在推进森林火灾保险工作机制、建立查勘理赔长效合作机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全市1184万亩森林全部实行火灾统保,有效化解了农民经营林业的风险。三是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取得积极成效。期间,全市各县(市、区)相继成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林业服务中心和林业执法机构并投入运营,为维护林农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四是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有效推进。长泰县、浦县、南靖国有林场被列为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单位,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五是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已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491家,经营面积62.1万亩,促进林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六是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突破。率先在全省完成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并积极推进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试点。把280项权力划分成三个等级进行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掌权、用权行为。先后代表全市在全省预防腐败工作会议、全国相关会议及中国与亚非部分国家预防腐败研讨班上作典型经验交流。七是国有林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快。在全省率先提出《国有林场经营原则方案》和推行国有林场会计委派稽核制度,并进一步规范国有林场对外经济合同管理和推进国有林场分配制度改革。

2、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期间,全市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加快推进非规划林地造林和珍贵树种造林,植树造林面积每年都超过20万亩,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142.16万亩,比“十五”期间翻一番。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5.19万亩,零星(四旁)植树125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4266万株,完成容器育苗14397万株。实施低效林改造和中幼林抚育,开展大径材和珍稀树种培育,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不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截止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59.74%、森林蓄积量2600万立方米、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2.8立方米/亩,分别比2005年末的55%、1495万立方米和1.8立方米/亩增长4.74%、74%和55.6%。其中以桉树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213万亩,经济林389万亩,花卉9.09万亩,优良乡土树木降香黄檀1200多万株,均列全省第一。

3、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全市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生态建设全省领先,为全市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我市现有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451.81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4.44%,其中部级147.56万亩,省级304.25万亩。至年末,全市顺利完成生态公益林改革工作。二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建设范围由“十五”期间的沿海5个县(市)扩展至9个县(市),实施以中央预算内计划项目为主的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五年来共营造沿海防护林33.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2万亩,封山育林13.93万亩,全市沿海防护林面积达到192.7万亩,沿海绿色生态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是九龙江流域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顺利实施。成立九龙江流域森林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九龙江流域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项目规划》,被市发改委列入市级在建重点项目。用2年时间,即2009-年,完成九龙江沿江两岸一重山造林绿化规划建设总面积165.8万亩,以及九龙江188公里长的沿岸、沿路与沿途村庄的绿化美化。四是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取得新进展。自然保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面积达68.2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6%,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南靖县虎伯寮、云霄县江口),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龙海市九龙江河口),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小区211个。我市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类型相对齐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五是绿色通道与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制定并实施了《在全市农村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工作方案》,全市新建绿色通道2160公里,至年,全市绿色通道总里程达6516公里,省级以上园林城市3个,省级绿化模范县3个,绿色开发区11个,绿色军营8个,绿色校园50个,绿色乡镇15个,绿色村庄483个。我市成为全省最大的降香黄檀种植基地,全国第二大的降香黄檀种植地级市,有效推进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4、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期间,我市大力实施“以二促一带三”战略,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期间,全市共实现林业总产值717.7亿元,生产商品材232.16万立方米,人造板369.52万立方米,家具27141.5万件,分别比“十五”增长87.1%、120.9%、102%和161.6%。一是家具业加快向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年完成木家具工业产值60.54亿元,出货值29.92亿元,销售值58.43亿元,比2005年分别递增73.5%,53.8%和比增66.2%,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市家具企业大都集中在芗城区和龙文区,部分在龙海市,产业集聚度高,大部分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主要生产仿西欧古典式实木家具和钢木家具两大类,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属外向型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家具获省名牌产品2个,被十八省市家具行业协会评为最畅销知名品牌产品2个,获省港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项目企业3家,获知名商标企业5家。家具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以细木工板、胶合板和指接板为主的人造板迅猛崛起,年全市人造板产量已达到92.9万立方米,跃居省前列,其中70%的人造板出口东南亚。家具与人造板产业发展促进港进口木材集散中心已成规模。年度港进口木材达98万立方米。二是花卉产业建设稳步发展。以举办每年一度的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建设龙海九湖至浦沙西的百里花卉走廊和南靖丰田南坑的兰花基地,制定和实施《市2003年~年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市花卉业的发展,至年,全市花卉保存面积9.09万亩,比2005年的6.9万亩增加2.19万亩。期间实现花卉产值67.19亿元,出口额7262万美元,分别比“十五”增长49.6%和54%,花卉出口国家和地区达48个。2008年“水仙花”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南靖兰花”集体商标正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2009年正式启动“海峡()花卉集散中心”规划与项目申报工作;荷花卉合作交流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创办首家荷合资花卉企业;组织开展全市花卉“十家龙头企业、百家重点企业和专业村、镇”评选活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商品化花卉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影响的花卉集散中心。三是笋竹产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竹林面积87万亩,比2005年的58.7万亩净增28.3万亩,增幅48.2%。年全市笋竹总产值达12.41亿元,出口额4510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递增124%和98%,期间,建设全国最大的麻竹林基地,面积达39.17万亩。建成全国种类最全的华安县竹类植物园(竹种30多个属350多种)。年全市笋制品加工厂369家,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规模企业44家,产品已进入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森林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期间,大力推进森林文化建设。一是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期间新增1个部级森林公园,全市现有4个部级森林公园和1个省级森林公园,即东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泰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华安国家森林公园和诏安九候山国家森林公园,芗城天宝山省级森林公园。二是积极开发“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龙海龙佳、南靖半山工区、南靖虎伯寮等三家“森林人家”挂牌营业。积极推进南靖半山、虎伯寮,龙海龙佳等“森林人家”示范建设,完成龙文云洞岩,南靖聚长青,龙海九龙岭、林下,芗城天宝,南靖永丰,长泰亭下等一批“森林人家”项目的总体规划。三是生态文化传播力度加大。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宣传,社会关注林业的热情不断提高。同时,通过爱鸟周、绿博会、花博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生态文化影响力。

6、林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是森林防火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未突破双控指标,森林火灾发生数仍持续保持在低位。全市共组建12支半专业扑火队伍和一支专业扑火队伍——武警森林大队,总人数达2200多人,提升扑火队伍的战斗力。实施了《省市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从基础建设入手,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全市共营建生物防火林带5204公里,维修了望台4座,新建物资储备库,建立各县(市、区)VPH林火卫星监测网络系统,开设森林防火软件系统等。二是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除治工作有序推进。我市现有各级编委批准成立的森防检疫机构12个,其中市级站1个,县级站11个,专职检疫员117人(包括国有林场)。全市共设立了5个部级中心测报点,7个省级测报点,市、县、乡三级监测预报网络进一步完善。严格做好松材线虫病、加拿大一枝黄花、枣实蝇等入侵有害生物的监测普查和防控工作。三是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加大。建成林业检查站11个,森林公安分局(科)12处,派出所27处,逐步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切实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2008年市森林公安局被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等4个单位评为“全国飞鹰行动先进集体”。四是良种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容器苗年生产能力突破3000万株,建设有3个林木良种基地,3个林木采种基地,2个重点苗圃,具体为长泰岩溪国有林场林木良种基地(桉树),华安西陂国有林场林木良种基地(湿地松),华安利水国有林场林木良种基地(西南桦),市林木采种基地(相思),华安县林木采种基地(红锥、肉桂),云霄县林木采种基地(格木、红树林),市林业中心苗圃、芗城苗圃。五是林业科技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构建以海峡西岸()森林资源培育科技示范区为龙头,以国有林场为骨干,以家庭(联合)林场为基础的科技示范网络。先后与10多个林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国内外科技交流频繁。在全省率先引进和选育了桉树、相思树等速生丰产树种。期间开展十大林业科技重点项目,重点在测土配方施肥、抗风、抗病虫害、大径材培育、苗木培育等方面开展研究、试验和推广。

7、林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以来,我市各级林业部门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历史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台林业合作,从良种、技术、资金到人才全方位引进。充分利用“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台经贸恳谈会和“11·18”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引资贸洽会平台,扩大招商引资范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林业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期间,全市林业行业新增外资项目121项,合同利用外资6.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分别比“十五”增长65.8%、184.7%和60.4%,截止年,我市林业累计引进三资368家,项目总投资9.64亿美元,合同外资5.26亿美元,项目主要涉及花卉项目、林产品加工、家具、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森林生态休闲旅游、水电等。

二、存在问题

期间,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生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够健全,生态环境仍然较为脆弱。生态公益林森林经营水平较低,林分质量不高且提升缓慢。江河流域森林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局部生态治理任务仍然较重,尤其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还未得到根本治理,要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仍需经过长期艰苦努力。

2、林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林业产业集群小。林业第一产业占总产值比重偏大,第二产业发展规模效应不明显,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产品缺,新产品的研发弱,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营销体系散,出口创汇能力低,可供出口的拳头产品档次及数量有限,林区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层次低,有的正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和效益;第三产业产出比重较低,生态产品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森林资源相对还不很丰富,全市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虽有大幅增加,但林分质量不高,我市森林单位林分蓄积量仅2.8m3/亩,用材林单位林分蓄积量3.13m3/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造现有低质低产林分,发展高产高效林业空间较大。龄组结构不尽合理,林分幼、中、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为40.4∶35∶13.6∶11。成过熟林比例小,近期可采伐资源少,优良阔叶树资源缺乏。在有限的林木蓄积量中,杉、松、桉树的比例占75.4%,樟树、楠木、檫树、木荷、拟赤杨、红椎等阔叶树资源少,占24%,而人工阔叶林蓄积量仅占3.2%,我市珍贵优良阔叶树资源十分缺乏,对我市高档实木家具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

3、资源保护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潜在较大危险。期间,全市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危害均较为严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一直呈上升趋势,成灾种类逐渐增多,危害加重。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相继侵入,呈扩散蔓延趋势;松突圆蚧发生面积仍较大。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黑翅土白蚁、黄脊竹蝗、松墨天牛、松针褐斑病等常发性病虫害危害也较严重,同时,随着我市速生丰产林的快速发展,桉树尺蠖、袋蛾、桉树红叶枯梢病等病虫害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二是林地、绿地被随意侵占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毁林、侵占林地发展养殖业和非林经济作物较为普遍,有些部门在基本建设中未严格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造成林地、绿地面积的破坏和减少。三是涉林矛盾任务艰巨。全市山林纠纷、涉林矛盾、涉林件呈逐年上升,调解林农矛盾,确保林区稳定任务重、责任大。

4、基础保障能力仍较薄弱。

长期以来,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矛盾依然突出: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滞后于林业的发展,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与现实林业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生态林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影响了生态林的保护和发展;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到位;金融部门对林业的政策性投入规模不大,外商投资林业的水平与林业所处的地位不相匹配,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建设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林业基层站所建设仍较滞后,林业执法队伍及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林区道路建设、用水安全、供电保障、危旧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亟待完善。

第二章“十二五”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确保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一个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新地位、新使命、新目标和新要求,为今后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发展机遇

1、林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以来更是空前重视,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掀起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加快打造生态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省的重大发展战略。期间,多次召开了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林改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等多个惠民利民文件。《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林业改革建设现代林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林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实现科学发展,打造生态名市,必须有良好的森林生态作支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林产工业,必须有丰富的林副产品作原料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林业经济。海西建设、先行,必须把林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经济建设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2、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保障

随着我市古雷港区、台商投资区、南太武滨海新区等一批新兴发展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石油化工、特殊钢铁、光伏玻璃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兴起,一批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热点加快涌现,增强了我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预计到2015年我市经济总量达3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到2015年总量达400亿元以上。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林业发展带来前所末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3、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林业生态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贸易正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维护生态安全、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新思路,从而确立了生态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区域环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市生态基础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9.74%,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同时我市又是受台风、旱灾、沙害威胁较为严重的地区,森林生态功能总体还不够完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所以说,林业发展事关我市生态安全、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为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参与林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发展挑战

1、国内外林产业发展仍存不确定因素

从国际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林产品的出口量和价格水平大幅度下降,林业产业发展呈现放缓迹象,加之全球资源、市场争夺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碳关税、打击非法采伐、森林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使林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对我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扩大林产品出口和拉动内需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从国内看,木材自给能力较弱,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木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虽然我市在国内比较优势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求急剧提高,木材生产受到较大制约,林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我们保持林业产业较快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2、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既是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在当前我市大力实施城镇化和工业化战略的进程中,森林资源保护难度越来越大,大量开发用地项目向林地转移,加上毁林开垦、蚕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大量林地转为非林地,林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巩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果,是新时期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提升重点区域森林质量对森林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入攻坚阶段。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加大,经营商品林和管护公益林的收益相差较大,受比较效益影响,农民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公益林管护将面临新的难题。

3、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任务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市传统的粗放型林业产业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发展。如何改进森林经营,有效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增强碳汇贸易水平已成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林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关键。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解决自身木材供需矛盾,增加生态产品的供应,发展低碳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重心从外延扩大转到内涵提升上来,已成为我市林业产业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总的来看,“十二五”是现代林业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林业产业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只要认识领会到位、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迎来现代林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第三章“十二五”林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建设现代林业、推动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按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惠民为民”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部级森林城市的目标,持续做好“发展绿色产业,筑牢绿色屏障,创建绿色家园,打造绿色通道”的四篇文章,依托森林资源特色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现代林业建设再上新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林业先行区,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不断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为民惠民利民,从解决林农的实际问题入手,积极扩大就业,增加林农收入,确保林农得到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惠,争创小康林区。

——坚持科教兴林,人才强林,不断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人才制高点,建立强有力的科技与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坚持依法治林,加快立法、加强执法,不断理顺林业法律法规体系,把林业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坚持先行先试,打造台林业合作交流的示范窗口,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坚持项目带动,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建设项目为抓手,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提升林业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考虑我市林业发展实际,提出“十二五”林业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全省最大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全省最大的花卉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热带亚热带名贵树木生产基地地位,建成南最大的进口木材聚散中心与林产品加工基地,海峡西岸森林资源培育科技示范区。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实现林业总产值500亿元,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林区社会和谐的现代林业先行区。

四、战略定位

1、突出生态优先战略

深入开展沿江水源保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绿化美化工程、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五大生态工程,以建设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全市451.81万亩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并通过改造和补植等措施,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的多功能效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构筑海西生态安全体系。

2、“以二促一带三”发展战略

继续坚持“以二促一带三”发展战略,即重点发展第二产业,促进森林培育第一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林业第三产业。对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在确保生态林面积稳定、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利用高新科技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大力改造和提升林木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企业和林农资源培育的积极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达到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3、产业集群战略

加快林业产业提升,做大做强做优林业产业,鼓励林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发展,促进形成一批以降低经济成本、生态成本、社会成本为动力,以横向关联企业为依托,纵向精深加工为重点,地域相对集中的林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家具产业集群和花卉产业集群,以推动林业产业生产要素向集聚,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竞争力。

4、优势互补战略

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发展两头在外的木竹加工业,即进口新西兰、澳洲等东南亚林木资源,在我市港口工业区进行加工,再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与台湾五缘六脉关系,积极推进台林业合作,吸收和消化台湾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市林业发展。加强区域间协作,与龙岩建立紧密型林业合作关系,强化双方资源、技术、管理共享,实现强强联合;与广东、厦门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承接其不断延伸和转移的林业技术项目。

5、项目带动战略

实施以大项目、高投入、高产出带动我市林业质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加快我市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和数字林业建设,夯实我市林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争取外商项目落户我市,推动林板一体化建设进程,鼓励全社会投资林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我市林业建设。

6、科技创新战略

整合我市林业科技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林业产业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扶持节约型、清洁型、环保型、科技型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布局

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分区施策的原则,逐步构建以“一品两群三带多点”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格局,优化配置林业生产力布局。

1、“一品”

突出一县一精品发展林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果竹茶基地布局,重点发展芗城和龙文的荔枝龙眼、龙海的杨梅、浦的天福茶、云霄的枇杷、绍安的青梅、南靖的麻竹、的蜜柚、华安的毛竹、长泰的芦柑生产加工基地。积极鼓励林产品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产品生产模式。

2、“两群”

一是家具产业集群。突出优势产业,以芗城、龙文、龙海为中心,以蓝田开发区、金峰开发区、港尾经济开发区和龙池开发区为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家具产业集群,扩展人造板业、卷板业、锯材业、装饰建材业、家具五金等产业链延伸。二是花卉产业集群。沿324国道的花卉走廊以举办一年一度中国()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契机,全力打造东南花都,着力建设浦马口、龙海九湖和南靖三大花卉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水仙花、兰花、榕树盆景、棕榈科植物、仙人掌与多肉植物五大特色花卉产品,加快推进花卉产业集群,确立花卉第一市的产业优势。

3、“三带”

建设沿海生态屏障带、绿色通道防护林带和江河流域水源保护林带。在北起龙海、南至诏安的沿海地区,以基干林带为主建立起一道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沿海绿色屏障;加快我市境内铁路、公路沿线绿化、两侧一重山“青山挂白”治理、环城景观林带建设;深化九龙江流域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强化沿江沿河沿湖流域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护坡林,为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生态安全基础,以服务于海西建设先行和打造生态港口工业城市发展战略。

4、“多点”

开展以绿色村镇为基点的生态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特色经济树种,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富裕;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小区)、湿地公园,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生态;发掘乡村森林文化内涵,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发展

第四章“十二五”期间林业建设重点

一、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在国家和全省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生态林的总规模,优化生态林布局,逐步将成片天然阔叶林和重要区位的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林,切实加强主要江河、湖泊、水库、城镇、村庄周边森林的培育和保护。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对林业生态的需求。重点实施“创建部级森林城市”和“五大生态工程”:

1、创建部级森林城市

实施《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树立“树要有高度、林要有厚度”的理念,按照“森林公园要成规模布局、城市片林要以组团体现、新建街道要以彩化提升、绿色通道建设要以林荫化支撑”的要求,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改脏建绿,增加森林总量、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拓展绿化分布,构建科学合理的近自然森林生态体系,进一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色明显的现代化森林城市。

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国家森林城市”,年达到“省级森林城市”标准。具体目标:一是充分利用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保护和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结合城市化过程,构筑可持续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二是积极发展和保护各城镇组团之间的隔离区、农田保护区、河湖水体面的隔离带等开敞区、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水源地以及自然生态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构筑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环境。三是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具有南地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城市森林体系。四是把建设成为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青、水秀、花香、景美和有着良好生态环境的城乡一体的工贸港口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山林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绿地内容主要为森林公园、林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是实现森林围城、城市生态的永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二是滨海开敞区建设工程。主要形式有滨海防护林体系、滨海自然保护区与景观区、农田、低山丘陵、以及其它生态农业区等,东部海岸开敞区的森林绿地建设应充分结合滨海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结合生态型、组团式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形成稳定的“绿城、碧水、良田、向海”的生态环境格局。三是城郊农业生态景观区建设工程。主要为构成中心城生态基质的城郊农田、水体、果园、花木基地等,以及角美、长洲、中心城、靖城及其他城镇之间的生态开敞空间和风景区、城镇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这是实现市城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及花果之都的关键区域。四是城市中心区“绿芯”建设工程。主要为市中心城区以及城郊花果绿色生态保护区,作为市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其森林绿地系统建设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创造“花果之都”和国家森林城市的中心城区。

2、实施“五大生态工程”

⑴、沿江水源保护林工程

积极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在九龙江、江、永丰溪、浦鹿溪、诏安东溪、长泰龙津溪及大中型水利工程流域实行封山育林,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对布局不合理林分实行补植、套种、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九龙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15万亩,其中沿江一重山造林2.5万亩,中幼林抚育1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5万亩。经过五年的努力,在我市千里江河构建森林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稳定的水源保护林带。

⑵、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在沿海9个县(市)重点建设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建起带、网、片相结合,林种、树种结构合理的森林综合防御体系;进一步强化对775公里沿海基干林带的保护,严格限制对沿海基干林带林地的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63.7万亩,其中基干林带13.1万亩,红树林2000亩,纵深防护林50.4万亩,到2015年,沿海基干林带建成长度达700公里。

⑶、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建设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海大通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及两侧一重山绿色长廊。抓好“青山挂白”治理,实现重点交通干线一重山绿化率达100%,新增绿色走廊一千里以上。“十二五”期间,完成绿色通道一重山造林5万亩,其中新造4万亩,改造1万亩;完成绿色通道两侧绿化总长度2258公里,其中铁路绿化长度200公里,高速公路540公里,国道176公里,省道524公里,县道456公里,乡道362公里。

⑷、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继续依托“村容整洁”活动载体,以扩大城乡绿量,增加森林总量为出发点,在全市城乡开展见缝插绿、挤地植树,把森林引入城市、将园林辐射乡村的绿色行动。到“十二五”末,建成国家森林城市1个,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县城)3个,省级绿化模范县4个,打造16个绿色开发区,36个绿色军营,200个绿色校园,60个绿色乡镇,843个绿色村庄,新种植名贵树木和优良乡土树种1000万株,在全市初步建成城乡森林绿地有机结合、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的景观生态系统。

⑸、野生动植物、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加大对虎伯寮和江口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力度,支持建设九龙江口国家湿地公园,东山湾国家重要湿地。加强对南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湿地和名木古树的保护管理,逐步将重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列为自然保护区、小区。加强对濒危珍稀物种的抢救性保护,规范对野生动植物驯养、培育、繁育和经营利用管理。恢复湿地1000亩,储备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和濒危物种1000个,保存物种资源,维护生物的多样性,造福子孙后代。“十二五”末,建成自然保护区达到237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1个,市(县)级17个,保护小区(点)217个;至2015年全市湿地总面积达185.6万亩,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6.27万亩,湿地公园1个,面积3000亩,国际重要湿地1个,面积3.54万亩。

二、构建完善的森林安全保障体系

1、构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网络

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建设,强化森林火灾扑救应急物资储备、生物防火林带以及扑火队伍建设,重视支持森林武警部队建设,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十二五”重点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火险要素监测站21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3个,建设视频监控系统20套,新建和维修燎望塔30座。二是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新建林内防火林带1200公里,山脚田边防火林带1500公里。三是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建设。建立超短波中继系统2个,建立通信塔3座。四是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建设。进行网络平台、信息安全系统、数据中心、森林防火视讯调度指挥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指挥室设备建设。五是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新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13支,人数390人,半专业队伍2支,人数60人。

2、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

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为基础,充分发挥部级中心测报点与省级中心测报点的测报辐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测报网络。坚持预防为主,以防灾减灾为重点,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不断提高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救灾与灾害处置能力。采取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人工和物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建立有利于森林健康发展的生态体系,达到疫点明显减少,虫口显著下降,危害逐步减轻,范围逐步缩小,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86%以上,有效防治率88%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建设重点:完善部级中心测报点;建立市级桉树病虫害除害监控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三、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加快高效特色基地建设,推进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构筑产业群,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升级。

1、建设高优森林资源培育和名贵树木生产基地

注重森林经营,提升经营水平,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产出率,持续壮大森林资源总量。实施100万亩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带动工程,加快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坚持每年新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名贵、优良乡土树种,高优油茶林等20万亩。在稳定森林覆盖率的同时,通过科学经营,全市森林蓄积总量每年净增150万立方米以上。引导林农培育桉树中大径材,推广种植降香黄檀、印度紫檀、桃花心木、香樟、红锥等珍贵用材林,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阔叶林,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综合效益。“十二五”期间,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20万亩;营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50万亩;培育丰产竹林基地20万亩;建设珍贵树种基地11万亩;建设大径材基地30万亩;新建名特优经济林基地21万亩,其中茶叶8万亩,水果13万亩;新建森林食品基地24.18万亩;建设森林药材基地5万亩;建设生物质原料林基地6万亩。到2015年,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达60万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达180万亩,竹林面积达61万亩;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达23万亩,大径材基地达60万亩,名特优经济林(茶、果)基地达246万亩,森林食品基地达40万亩,森林药材基地达5.25万亩,生物质原料林基地达8万亩。

2、建设特色花卉基地和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

发展花卉产业集群,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花卉产业发展,积极抓好花卉品牌和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水仙花,国兰,热带、南亚热带兰花,榕树盆景,综合型园林绿化景观植物,花卉标准化生产加工”等六大花卉产业园区。进一步密切台、荷花卉合作,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品种引进和设备更新等方面提升合作层次。抓好花卉专业市场建设,以百里花卉走廊九湖花卉产销基地、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海峡两岸花卉博览园为平台,建设集花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重点建设五大项目:龙海海峡西岸花卉世界项目、九湖镇百花村花卉市场、两岸名贵国兰合作示范园区、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和荷花卉合作交流中心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花卉生产基地8600亩,其中鲜切花(叶)200亩,盆栽植物4200亩,观赏苗木3100亩,其他1100亩。到2015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5万亩,销售额50亿元以上,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通过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花卉出口与园林景观苗木基地和花卉集散中心,将打造成全国知名“东南花都”。

3、建设高效林产品加工基地和临港进口木材聚散中心

以人造板加工集中区、南木制家具集中区为载体,大力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发展和林业品牌创建,鼓励发展高效、环保、绿色、节能的项目和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林业产业聚集,建设南外向型林产工业集群。以港为载体,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组织木材加工经营企业积极拓展国外进口木材业务,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设全省最大的木材进出口聚散中心。

发挥对台合作交流窗口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构建现代林业经济产业带,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以速生丰产林和进口木材为原料,发展家具产业集群,带动胶合板为主的人造板加工和两头在外为主的木材深加工产业,促进人造板业、卷板业、锯材业、装饰建材业、家具五金等产业链延伸。

四、构建先进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品种引进推广和栽培模式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组建林业研发中心

依托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农林大、师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林业组培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林业科研所和花卉研究所,持续策划、生成、储备、实施一批林业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开展花卉、林木种苗引进与科技攻关,建设高世代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加大名贵树种的培育力度,全面推进营林技术创新;组织开展物种鉴定、森林认证;实木家具开发,花卉保鲜、储运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制定,全面提升我市林业科技创新水平。

2、加大海峡西岸森林资源培育科技示范区建设力度

围绕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利用率、生产力和林业综合效益的目标,以良种选育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建设集林木引种、试验、选育、苗木生产、科技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海峡西岸()森林资源培育科技示范区。以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为起点,逐步推进“一个研发中心,三个种苗繁育基地、八个种子园,九个科技示范片”建设。近期要重点开展台湾引进的造林新品种的驯化和繁育、优质高产油茶造林模式研究、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测土配方施肥、森林混交复层经营模式的试验等,努力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使之成为我省重要的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上一篇:蜜柚销售实施意见 下一篇:供电线路走道隐患整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