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和改造: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探究

时间:2022-05-11 02:12:50

困局和改造: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探究

[摘 要] 现如今,多校区办学已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管理问题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显现,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分析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最佳的管理方式,这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多校区;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11-1

多校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在同一大学名称之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分散的校区所组成的大学。虽然,高校多校区扩大了学校规模,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这一新鲜现象的出现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从而使得高校在进行多校区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困局

(一)师生关系的疏离。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辟了新的校区,而从新校区的现状来看,新的校区的党政管理人员较少、许多老师在新校区上完课就得赶往另一个校区,疲于奔命,这就导致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使得师生关系的疏离。另外,许多高校都把新生安排在新校区,而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都在老校区学习,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高年级的同学无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知道,使得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师生对学校认同感薄弱。首先,针对教职工来说,那些来自实力薄弱校区的教职工,既有获得知名学校品牌的喜悦,有会产生怕受到歧视和淘汰的担心;那些来自实力强劲校区的教职工,则害怕自己既有的利益被别人瓜分。其次,针对学生来说,虽然考入了理想的大学,但是由于一校多区,使得仅有少量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校园文化和氛围,比如老校区的建筑、校园环境等等,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被排斥的感觉。基于上诉两个原因导致了师生对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薄弱。

(三)各个校区发展程度的参差不齐。老校区由于建校时间早,不管从硬件和软件都发展的相当完备,而新校区由于建校时间短,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但是,现阶段的情况是随着新校区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的老校区逐渐成为新校区的附属,由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校区与校区之间的默契度、效率不高的问题。

(四)资源共享程度有待提高。多校区高校资源共享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教育设施难以共享。各个校区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都建设了适合自己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但是由于分处不同校区是的校区与校区之间的特点差异很大,无法形成有效的共享。其次,图书资源无法共享。由于校区的分散,必然导致要在各个校区建立图书馆,但是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一直是分散型管理体制,各自为政,造成了集成管理系统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信息资源的加工、整合程度较低,增加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困难

二、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改造

(一)加强各校区的联系,促进校园文化的深层融合。每个校区都有着自身所有的场域,这就注定了每个校区所代表的校园文化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这里提倡各校区联系,以促进校园文化的融合。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校区的校园文化融合不是简单将不同文化拼凑在一起,而是在继承原有文化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提炼、融入、建立新校区统一的思想文化、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

为了加强各个校区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校区之间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校园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避免文化虚空与断裂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融合多校区校园文化,举办文化节是一个有效措施,它可以迅速拉近各校区以及各校区学生之间的关系、消除隔阂、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许开始各校区在交流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障碍和问题,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特别是对产生这种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会理解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根源,相互之间对不同的文化就增加了一份同情的理解。

(二)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每个大学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针对多校区的学生管理应该建立一支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队伍。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开展一些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电话、邮件、走访等多种形式来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将教书育人的之策落实到实处。学校应该将师生之间的联系程度来作为评价教师德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作为晋升职称的一个重要标准。这项制度的推行会对全员育人的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多校区发展的已经走在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上,如何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实行大一统形式还是采取分权式的管理,这关系到多校区高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前途和命运。当然新事物的产生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非议,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创新高校多校区管理方法,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才是解决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3]郑卿元,王斌,李美娴.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1,(2).

[4]陈士衡.试论高校合并后学校管理文化的融合策略[J].吉林教育科学,1998,(2).

[5]夏祥伟.中外高校多校区(分校)管理的比较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9).

[6]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

[7]钱勤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4,4(6).

作者简介:于爽(1990-),汉族,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龙泉(1987-),汉族,江苏徐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现代维吾尔语的歧义短语转换生成语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