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两岸关系

时间:2022-05-11 02:10:41

的两岸关系

2006年两岸关系的总体形势是“危险与机遇并存”。两岸交流合作继续向前发展,两岸关系朝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继续增强,台海斗争总体态势对大陆有利。同时,为了摆脱因弊案产生的空前政治危机,按“时间表”持续推进“法理”,一度使两岸关系处于危险边缘。

一、2006年两岸关系发展回顾

1、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两岸关系中“遏独”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强。

尽管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到的“积极管理”,台湾当局都在实行两岸经贸紧缩政策,但是近年来两岸经贸往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大陆不断出台各种惠合措施的推动下,特别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成为2006年两岸政党交流的主题,更进一步推进了两岸经贸关系向更深、更广层面发展。2006年以来,两岸春节包机搭乘对象扩大,航班、航点增加;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及两岸青年论坛相继举行,大陆通过这些论坛再度推出数十项惠台新举措;两岸中秋包机首次起飞,标志着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成功迈出第一步。此外,两岸航空业界还就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和开办专案包机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达成了4点共识,包括“项目货运包机”、“节日客运包机”、“紧急医疗包机”和“特定人道包机”。这是继2003年、2005年、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后,两岸民航业交流迈出新的一步。根据海关总署对“历年两岸贸易交流”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两岸贸易总额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00年-2005年两岸贸易额分别为305.3亿美元、323.4亿美元、446.2亿美元、583.7亿美元、783.2亿美元、912.3亿美元,2006年1月11月两岸贸易额已达到981.4美元,同比增长19.6%。

2、大陆牢牢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对台方针政策更加灵活与务实。

以2005年主席就两岸关系发表“四点讲话”(即“胡四点”)及全国人大制定《国家法》为主要标志,大陆在对台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对台政策重心从“促统”转向“遏独”,各项工作首先围绕“遏独”这个目标展开,达到了目的与手段、战略与策略的高度一致性,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现实效果,从而使大陆逐渐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2006年以来,尽管当局不断通过“终统”、“宪改”等炒作“激进”议题,企图再次挑起两岸争端,但大陆始终不为所动,坚持以大陆为主的工作方针,继续推动两岸交流,深化做台湾人民的工作。

4月16日,主席在接见前来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荣誉主席连战时,在“以两岸人民福祉为归宿”、“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原则下,释放出两岸平等协商对话的善意。总理则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大陆“四个决不主张”,表达了大陆捍卫领土和完整的决心,但是更多地还是阐述如何扩大两岸交流问题,特别是关于“支持海峡西岸和其它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在4月份的两岸经贸论坛及10月份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上,国台办再度宣布了15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新政策和20项维护两岸农产品贸易秩序、保护台湾农产品知识产权的新措施,真正做到让台湾农民受益。大陆坚决贯彻落实“寄希望于台湾民众”的对台方针,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落到了实处,使大陆对台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具有了更好的着力点。这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顺应了两岸民意要求,为两岸重启对话创造了相当宽松和有利的条件。

3、当局打着“改造”的旗号,按“时间表”持续推进“法理”。

2006年以来,深陷由弊案风暴引发的政治危机。为了度过难关,紧抱“基本教义派”和深绿民众,在“”道路上越走越远。1月1日,在“元旦讲话”中以文告形式,正式提出“制宪时间表”(实质上就是“时间表”),即在2006年制定“新宪法草案”,2007年进行“新宪法公投”,2008年实施“新宪法”。2月27日,不顾各界强烈反对,公然违背自己所作出的“四不一没有”承诺,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适用,即所谓“终统”,向“法理”迈出了危险一步。10月15日,参加“独派”大老辜宽敏80寿宴时,提出制定“第二共和宪法”的构想,试图冻结现行“中华民国宪法”。

4、岛内“求安思富”的主流民意没有改变,但“主体意识”、“本土意识”持续增强。

从目前看,岛内“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这种“求安思富”的主流民意仍未改变,但是岛内民意中“主体意识”、“本土意识”在持续增强也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2006年底北高市长选举是在、施政无能、弊案迭爆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举行的,但依然保住高雄市执政权且稳住台北市基本盘,而且总体得票率还有所增长,表明经过李登辉、多年“去中化”与“本土化”操弄,岛内尤其是南部民众的“台湾人意识”与“本土化观念”更加稳固,无论如何无能、如何腐败,它所代表的“台湾意义”与“台湾价值”仍高于一切。显然,统“独”矛盾和族群问题并未像外界所预期那样不断弱化,在未来重大选举中还是有发酵和操作的空间,对此各界应该要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2007年两岸关系发展展望

2007年,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依然会呈现“热络”状态,但是两岸关系很难有实质性突破,而且“法理”冒险性、危险性仍然存在。

综合各种因素看,任内要实现“法理”难度很大。2006年以来的岛内政治乱局及“倒扁”风暴,使“”势力遭受严重打击,推动“法理”的能量在减弱、步骤被打乱;2005年岛内第7次“修宪”结果,给“修(制)宪”设定了极高的技术门槛,“公投制宪”要在“立法院”通过十分困难;岛内主流民意中“求安思富”的集体心理与民意趋向在不断强化,对旨在改变台海现状的“法理”具有强大的牵制力;两岸大格局和国际大形势也越来越不利于“”生存。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岛内政局发展存在诸多变数,两岸关系处于十字路口,“”危险性仍然高度存在。“终统”便给我们一个严峻的信号,即“法理”仍有可能,“”危险就在眼前。2006年底北高市长选举结果,显然会进一步坚定、走“激进”路线的决心和信心,加上今后一两年岛内都有重大选举,、为了凝聚泛绿选票极可能会加大推行“法理”的力度。因此,绝不能排除、未来为了摆脱困境、延续政权,而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甚至制造重大“”事变的可能。“法理”是已成为当前两岸关系中最大的乱源,应该引起各界的高度警惕。

此外,虽然以“行政院长”为代表的当权务实派,着眼于2008年“总统”大选,一直试图在“台湾主体性、政策主动性”的思路下,实行与“积极管理”有所不同的两岸经贸路线,塑造其“务实进取、改善民生、力求和解”的正面形象。但是,在内部压力、“基本教义派”制约及打压下,主导的“行政院”很难在两岸经贸上跨出突破性的一步。

上一篇:两岸银行保险业发展机遇与合作途径 下一篇:浅析台湾政治中的族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