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11 01:47:12

江门市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对江门市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纸这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发展环境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产业招商、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等思路和建议,以期实现质量与效益结合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思考

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美誉。2009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在历史上江门一直都是广东西部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地理位置、交通、人文、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都具备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江门市逐步形成了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纸这六大主导产业,在“工业强市”等战略指导下快速发展,呈现出蓬勃生命力。

一、江门市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及环境分析

(一)发展特点

1、主导产业是工业发展的主动力。江门市主导产业囊括了江门市大部分的大中型企业,多年来一直是江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拉动经济增长非常显著。如在2004—2011年,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例保持在7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例保持在67%以上,最高达到84.69%,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拉动达13个百分点以上。

2、增长态势十分强劲。2004—2011年,江门市主导产业的工业总产值由963亿元增加到年3394.82亿元,增长3.5倍,工业增加值从214.9亿元,增加到779.04亿元,增速保持20%左右。其中,机电、电子信息、食品和建材四个产业在2004—2011年期间,工业增加值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最高达到38.3%,造纸、纺织服装实现工业增加值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3、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江门市主导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发展区域相对比较集中,如机电产业主要集中在蓬江区及新会区,纺织服装主要聚集在开平市及新会区,造纸主要聚集在新会银洲湖。拥有多个产业基地或产业升级示范区,目前,江门市拥有1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5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其中属于主导产业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有11个、升级示范区有3个,共占70%以上。尤其是摩托车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4、质量品牌优势显著。目前,江门市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11个属于主导产业,占79%;4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属于主导产业;61个省名牌产品中属于主导产业有44个,占72%;50个省著名商标中属于主导产业有38个,占76%。在这些品牌中,如造纸产业中的“维达”纸巾,机电产业的“豪爵”摩托车、“金羚”洗衣机,食品产业的“李锦记”、“味事达”酱油、“嘉士利”饼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产品。

(二)主导产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1、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多年的发展,江门市具备了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金属制品、化纤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超400亿元,10多个产品的产销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轨道交通、船舶、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项目陆续上马;以化学纤维、稀土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名气。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目前,全市已建成7条高速公路、2个国家级一类货运口岸,银洲湖水域可通航万吨轮,并正向省争取提前启动全潮3万吨乘潮5万吨航道工程,广海湾及川岛地区具备建设30万吨深水港的优越条件。此外,随着珠三角交通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动工兴建,以及“541”路网(即5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1条快速干道)的加快建设,江门将进入与珠三角中心城市一小时、与香港一个半小时的经济圈。

3、土地资源丰富。与珠三角其他地方相比,江门具有相对丰富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方面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较,江门市已开发的建设用地比例仅占10.8%,仅是佛山的1/3、不到东莞的1/4,发展空间广阔。电力方面,江门是中国电能源产业基地,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电能源输出地,是珠三角中供电情况最好的城市。

4、拥有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拥有华南唯一的国家级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检测中心,在建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质量监督半导体光源产品检验站、国家级电声器材检测中心、制浆造纸检测机构。还拥有省级的化学纤维研究中心、广东省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广东省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和五金卫浴件检测中心。至今,已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0多家。

5、人力资源供给较为充裕。江门市是广东省开展职业教育最好的地级市之一,高技能人才、技术工人储备、培训体系健全。全市现有各类人才76.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32.45万人,技能人才40.78万人。

6、环境容量大。江门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城市,依然保留着青山绿水,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同时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等称号。

二、主导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缺少超大型企业。江门市主导产业从整体来看,虽然有生产摩托车的大长江集团这个“超百亿”企业,但大多为中小型企业,缺少航母型大企业的牵引,主导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稳定性较弱。二是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江门市虽然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但是在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主导产品集中于产业链某个阶段。比如纺织服装业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料及下游终端产品,中间相对薄弱,又如,建材行业中玻璃生产向下游延伸较差等。三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江门市主导产业结构层次整体偏低,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大多集中于一般消费品生产,以传统技术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以江门市最大的产业集群——金属制品业为例,产品多为金属容器、日用不锈钢制品、锁具等低端产品,产品结构处于“两多两少”的局面,即初级产品和低端的下游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四是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及土地、环保等政策的调整,及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未能根本性改善,再加上欧债危机的影响,这些将在生产成本、用地、用工、融资及外贸环境等方面对江门市劳动密集型的主导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江门市的高新产业集聚和科技集聚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在珠三角9市中仅列第8位。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11年江门市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58%,远远低于全省(1.41%)和全国(1.54%)的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促进江门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要充分发挥江门市主导产业的优势和潜力,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主导产业为支撑、龙头企业为主体、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格局,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产业招商、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其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根本性提高。

(一)高度重视,明确发展方向

主导产业是江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是江门市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引导,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及我国工业发展形势,明确江门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统筹兼顾、壮大规模、加强配套、优化升级”的原则,立足产业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引进相关上下游项目,加速推动主导产业链不断完善,着力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并向上端(研发、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拓展。

(二)加强扶持,重点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

1、强化政企联系互动机制。对于产值3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由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挂钩服务;对于产值10—30亿元的优势企业,由市直职能部门按照四大“百亿工程”工作任务分解,联系挂钩服务;对于产值10亿元以下的成长型企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市、区领导挂钩服务。

2、建立培育企业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分别建立梯队重点企业的检测分析体系,通过对重点企业效益指标的动态把握,掌握各培育企业目标完成的进度,由有关的领导小组定期对挂钩单位进行核实和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对重点企业实行目标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按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税金4个主要经济指标对重点企业进行评审,对发展达到相关指标的企业进行奖励。

3、集中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对于重点企业增资扩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在电、油、煤等能源供给紧张的时候,优先保障重点企业需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国家、省、市的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组建省级技术中心和市级技术中心;在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科技经费的支持。

4、大力改善融资环境。加强对全市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筛选出黄金客户,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授信大会向银行推荐企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互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国内外资本在江门市设立担保机构;促使有条件的重点企业融入资本市场。加强引导,有步骤、有计划、有梯队地引导组织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信誉良好、运营高效的企业上市。

(三)加大统筹,全面推动工业镇快速发展

1、四大“百亿工程”确定的工业镇,大多以主导产业为主,加大统筹力度,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引导镇级工业园做好产业发展定位与功能互补,实行工业项目用地指标重点向主导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工业镇集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探索共建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模式,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进“异地发展”模式和经济“结对子”活动,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的聚集效应。

2、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对于江门市主导产业,完善“一镇一品”经济格局,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企业向专业化生产基地集聚,让产业链条“前伸后延”,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专业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层次;促进行政区域向经济区域转变,以规划为指导,强化产业招商,引进同类企业归类聚集,鼓励周边镇发展相关产品和配套产业,形成“数镇一带(产业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做大园区经济,加强主导产业载体建设

1、因地制宜,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江沙工业走廊毗邻滨江大道和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便利的优势,改善江沙工业走廊开发建设条件,加快机电产业发展,同时将丰盛工业园、台商工业园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整合,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发展成为江门市重要的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抓好高新区定位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条件,为主导产业提供升级优化的扩展空间,并成为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保障;新会经济开发区依托银洲湖优良港口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步伐加快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造纸等临港重工业产业;因“电”制宜,发挥广海湾直购电优势,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等一批规模较大、能耗较大的重型产业项目,壮大主导产业基础。

2、加强园区管理,走产业集约开发道路。实施核心工业园区管理政策,打破镇级行政区域限制,对小而分散的工业园区进行有力的整合,实现连片、集约、有序开发,走“集约开发、内涵提高”组团式发展的道路,增强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树立园区经营理念,采用以经营权换基础设施、收益分享、商业街道经营权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开发工业园区。

(五)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产业招商,优化提升主导产业

1、鼓励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加强多方合作,打造多个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开发基地;加大技改力度,充分利用江门市各种优势,把高新技术融合到主导产业当中,实现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无缝嫁接,不断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信息化带动主导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2、加强产业招商,优化提升主导产业链条。加强对江门市主导产业的研究,针对江门市主导产业现状,编制产业招商目录,加强产业项目包装,创新产业招商观念和招商方式。依托江门市主导产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强“招商补链”工作,大力引进纺织服装、食品、摩托车等上下游企业,完善、丰富主导产业链,增加主导产业附加值。

3、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推进主导产业企业品牌建设,加大扶持和奖励力度,引导企业抓质量创名牌,争创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同时,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潜力大的区域集群品牌,打造“江门摩托车”、“开平水龙头”、“恩平麦克风”等区域品牌,争取通过注册集体商标的形式尽快建立起2—3个产业区域品牌;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主导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六)大力培植主流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在巩固发展提升主导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围绕产业联动趋势,从江门市的实际出发,加强招商选资,依托银洲湖优良港口和广海湾直购电试点的有利时机,加强造纸、石化、造船、机械装备等产业及其配套的招商,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适度重型化发展;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契机,高度重视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加强对电子信息及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招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动漫及软件业、光伏工业、LED等产业,促使主导产业向新兴主流产业转变;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精密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船舶和船用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和环保设备等符合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量大、带动力强、发展快、效益好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高速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小巨人,促进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区域优势,建设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

(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工业配套服务能力

1、建设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一个基地、三大物流园区”(银洲湖物流基地、西江国际物流园区、江沙工业走廊物流园区、台山广海湾物流园区)。根据物流行业特点和江门市的发展现状,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以优惠政策扶持为导向,积极推动江门市一批传统运输、仓储企业改造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引进一批以码头仓储、保税、配送联运、商贸为主的港口物流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完善的配套。

2、壮大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会展业,搭建产品营销平台。立足江门市实际,加快推进机电摩托车产品、五金不锈钢制品、纸制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等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并以旅游文化节、摩博会等节庆、会展为平台,加速工业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参考文献:

①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②陆建议.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大智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②张青.新加坡:创造经济奇迹[M].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4

(温伟文,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洪胜,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决策)

上一篇:上海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关系实证分析 下一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 发展趋势及政策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