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时间:2022-05-11 12:58:27

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在高层建筑中,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深基坑支护工程成败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深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控制要点、应急准备、预案监测等方面对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组织设计方案;控制要点;应急准备;预案监测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地下开挖时深基坑支护成为一个必要的工程。尽管深基坑在我国出现较晚,但伴随着深基坑支护设计技术的日趋成熟,对基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业主和施工单位对该工程的不重视,忽视施工的重要性、复杂性及风险性,致使基坑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严格对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非常必要。

1、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深基坑支护结构选择,应优先考虑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技术水平,优先考虑工程基础桩相同类型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如果工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则基坑支扩结构应尽量选用这种桩型,其直径可相应选用较小直径,这样可减少机械设备进场费用。当基坑较深围护桩布置位置允许时,应尽量选用两排支护桩,这种布置方式力学性能好,前后排桩与桩顶圈梁形成刚架结构,桩间土参与支护工作,改善围护桩的受力状况,达到减少桩的配筋数量。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要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基础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基坑支护施工控制的关键是基坑上部坑沿的稳定性、地面变形及地下水的控制、防止基坑周边隆起、管涌与流砂等险情,并要根据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支护方案。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主要作用是挡土,使基坑在开挖和基础施工的全过程中能安全顺利地进行,并保证对临近建筑、公共设施和周边环境不产生危害。目前国内深基坑支护技术有:地下连续墙排柱支护、水泥搅拌柱、土钉墙及复合土钉墙、喷锚网支护、逆作法与半逆作法施工、环形支护结构等等。实践中根据土质条件、基坑深度、地下水情况等,结合不同支护方式的优缺点,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深基坑支护的基本要求:技术先进,结构简单,受力均匀可靠,保证基坑围护体系能够起到挡土作用,使基坑四周边坡保持稳定。确保基坑四周相邻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高压线塔、低压输电线路等的安全,在基坑土方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期间,不因基坑周围土体的变形、沉陷、坍塌及位移而发生事故。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使基础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既能经济上合理又能保证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

2、基坑支护控制要点

控制要点是必须重视前期地质勘察工作,要熟悉并掌握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熟悉基坑开挖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分析深基坑可能导致边坡土体滑坡的各种可能,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地段、地层和土质技术指标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地质勘察资料不一定很详细而且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出入,在基坑开挖中还要经常比对现场的地质情况,与地质勘察报告差异很大时要及时书面告知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通知勘察和设计单位,必要时调整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必须经过专家组技术论证:由具备设计资质的支护施工单位自行设计或施工单位委托设计单位负责设计。深基坑支护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评审,以降低基坑支护的风险,杜绝事故的发生。深基坑支护重在过程控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事后补救比较困难。因此,必须严格把关,确保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严格按设计方案组织施工,施工前,有关人员应熟悉地质资料、设计图纸及周围环境,降水系统应确保正常工作及储备应急抢险排水系统,保证必须的施工设备正常运转。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锚杆位置、长度、型号、数量、钢筋网间距、加强筋范围、放坡系数等。设计方案变更时必须重新评审。校准水准点及坐标控制点的正确性和实施保护措施。审查施工单位的水平及竖向施工放线是否正确,开挖过程中要随时督促施工单位对基坑的开挖尺寸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进行检查,注意基坑周边的土体变化测量观测站要日夜值班,出现险情立即报告。坚持见证取样制度,对进场材料严格把关。监理必须做好隐蔽工程验收。

基坑支护施工要与挖土互相配合,合理安排工序及工期。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减少开挖过程中原土体的扰动范围,缩短基坑开挖卸荷后无支撑的暴露时间,对称开挖,均衡开挖,合理利用土体自身在开挖过程中控制位移的能力。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始土层。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并应立即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方可继续挖土。基坑开挖完成后,应提醒建设单位及时组织勘察、设计、质监、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验槽,及早开始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基坑回填前,支护层不能破坏,特别是坡脚部分。地下结构工程完工一层基坑及时回填有利于边坡稳定。

注意地下水或自来水或排水系统水患的影响:很多支护事故都是水的侵蚀造成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土层滞水、砂土层中的微承压水、裂隙水、承压水、管道漏水、地面排水、雨水等处理不当,都会给边坡支护和周围建筑、管线带来危害。在选择地下水的处理方式时,要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及周围环境,决定采取降水还是防渗保水措施,以免引起地面沉降,给周边建筑及管线造成破坏。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且应避免地表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附近地区地下管道突然漏水,极易造成边坡失稳,应注意对地下管道的加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如发现地下管道有漏水现象,应要求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使地下管道改道,对漏水管道采取修补、防渗、加固或将漏水及时导出等措施,防止边坡含水量过大导致土壤液化而引起滑坡。

3、深基坑支护的应急准备预案

深基坑支护的应急准备预案应做好预测、信息采集与反馈、控制与决策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和破坏的突然性,地下工程受各种水文、地质、雨水等复杂条件的影响,特别在基坑旁有基础埋置较浅的建筑,或有重要的地下电缆和市政管线,很难预估出现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观测,出现问题,立即按深基坑支护的应急准备预案进行救险施工,根据土层位移的时空效应,及时掌握土体变形特性、边坡的稳定状态和支护效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边坡失稳和邻近建筑沉降等事故的发生。

4、深基坑支护的监测

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地下水位;桩、墙内力;锚杆拉力;支撑轴力;立柱变形;土体分层竖向位移;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等。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检测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加强对基坑周边的管理:施工单位在基坑周边附近违章堆放重物超载,施工过程破坏了边坡整体面或基坑周边行驶重车时,也极易造成基坑失稳事故。因此,支护完毕后,应要求支护施工单位与总承包单位办理阶段验收和文字移交手续,将基坑支护情况、监测结果、注意事项等书面转交总包单位,同时要求检测单位加强深基坑监测、备案制度。

5、结语

伴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深基坑开挖越来越多,深基坑支护难度逐度加大基坑支护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必须依据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科学设计。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基坑开挖地质情况与地质勘察报告略有不同,施工单位必须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同施工单位调整和改进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确保深基坑的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成彪 刘博洋,浅谈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2]罗双林,浅谈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控制要点及相应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上一篇: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探究 下一篇: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