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盘子闹元宵

时间:2022-05-10 03:47:31

在山西吕梁山区的柳林县,元宵活动的中心是一种叫“柳林盘子”的特殊物品。它集建筑、雕刻、绘画、宗教于一体,有人形象地称之为 "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关于盘子的祭祀活动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现象。

盘子: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

在山西省吕梁山上的柳林县,元宵活动的中心是一个特殊物品,名字叫盘子。一般称之为"柳林盘子"。关于"盘子"的叫法,至今还没有定论。在当地似乎因其形制很像一般盛供品的木盘,故名。

因为是浓缩了的庙宇,所以盘子更是一件要求更细、更精的艺术品。从造型上看柳林盘子的形态可谓千变万化:有的用几棵木桩支起来,搭挂上树枝蒿草,贴几幅对联、神像,摆些许面塑供果就行;有的却造型考究,做工精细;有的单层薄进,如板画孑立;有的则多层多面,亭台楼榭,飞檐斗拱,栩栩如生;有的楼台人都可以上去观看,一个盘子得花十几万块钱。

木头打制、铁皮铁管焊接,用砖石水泥砌筑,还有用两种或几种材料混合构筑,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柳林盘子的材料也多样化。盘子各部之间讲求的是套和插,一般各部之间是活套可拆的。每年的正月十二三套装好,活动完后再拆下来保存。这也是盘子与一般庙宇的区别。

后来,有的地方专门为盘子建造一所房子,元宵活动时把门打开,活动完再关上,这便省下了年年装拆的工夫和对连接件的损坏。也有的地方干脆把盘子做成一个固定性的建筑,盘子便更像庙宇了。

在当地木制的可拆装的盘子系出正统,制作也更精细。无论木刻、彩绘,出自有文化艺人之手的东西更有市场,于是便产生了一支制作盘子的队伍,而且手艺日进,收入可观。匾额是固定的"天官赐福"四个字,而楹联的讲究就多样了,多是文化人参照诸多庙宇楹联编撰。木雕掌握的是大的形体把握和刀工的细腻,有阴刻也有阳刻,有的阴中嵌阳,有的阳上镶阴。近年制作的盘子,在镶角和填栏的木格子上,又增加了不少有故事和趣味的造型雕刻。

画工靠非凡的想象和色彩的搭配,笔法各有千秋。盘子在制作时,内壁和嵌面都留出很多平面,等待画工去填充。除内部正面主画有一定的内容限制,其他地方就是画工自由发挥的天地。有画飞禽走兽的、有画历史人物的,有的单单一个造型,有的讲述历史神话故事。在同一个平面内,有单一形象的,也有组合的,有一主多辅的,也有平均对称的。有的画工作品入规入矩,形象逼真。有的则肆意夸张,形体变态。如把龟、羊画成直立的,头是兽身如人,甚至给插上翅膀,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面塑:盘子活动祭祀的供品

盘子的祭祀活动中,供奉最多的是面塑。盘子装好后要摆面塑。面塑的式样很多,单个蒸好成组摆放的有大贡,面猪、面羊、面鱼(俗称"三牧")等。大型的,单独摆放的是由S形的小件拼捏成的。因为每个S形的弯里都嵌进一颗当地特产的大红枣,名称也就离不开枣了。用这么四块方形的组件围起来,加一个盖子像储粮的囤子一样的叫"枣囤囤",用S形拼成个近似三角形,加一个大大的面头,再拼两只面脚,立在盘子正面的叫"枣山山"。所有的面塑上都用柴棍儿或高梁杆皮的条儿挑一个面鸟儿,棍儿条儿的身上再缠些彩色纸条,面塑便愈加五彩缤纷了。而一家一户蒸了去供奉的,则只是涂点些色彩,并不插面鸟儿。当然,为生子而偷了面鸟儿或枣囤囤盖儿应验了的,除了金钱和灯笼的贡献,还得蒸上一对大大的枣囤囤供上,并且尽力装扮得华美些。因此,有的盘子上的枣囤囤就不止两个。

盘子活动的古老法则

和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一样,盘子活动也有它的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本身并没有个准确的名儿,但机构中的组成人员却叫纠首。纠首的多少视区域大小和盘子活动的规模大小而定,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或者更多。纠首由区域内的男户主们轮流出任。纠首中还有一个为首的叫主人家,主人家的产生一般是从轮到的这班纠首中推选,负责组织管理纠首和盘子活动的所有事宜。

盘子活动的经费大多是凭心而为。在盘子活动中,有不少捐赠榜示。盘子活动是神社的事,朴实的神的子民们是很虔诚的,宁可自己多贴进去,也不愿或不敢在神社里有计么不规行为。一般来说,一个盘子都是由某一区域内的居民住户们共同出钱制作的,出钱的标准是经过商量确定的,每年盘子活动的经费也由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负担。收取的形式就是由轮到的纠首、主人家们逐户去收。标准确定之后,多少就自愿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宁愿多掏而不愿少出。因而一个盘子的繁华、铺陈程度,就决定于供奉这一盘子的住户多少,富裕程度,灵验与否和纠首们的工作能力。

基本的面塑都出自自愿捐集的资金,由专门的面艺人员制作。有的地方除了基本的面塑,区域内每家每户都蒸一份,到正月十四子夜时分送到盘子上去供奉,叫做"点头香"。为了点到头香,好多人早早地就来到盘子前等候。盘子前便人越来越多,甚至挤得水泄不通,活动也就到了鼎沸的时候。

当然,供奉面塑的也有跨区域的,这取决于该盘子的“灵验”程度。距县城五公里的穆村镇也是盘子活动比较集中和盛行的地方。由于这里过去商贸鼎盛,文化发达,许多盘子制作的艺人也大都出自这里。镇子上有个清泉沟,沟小道儿窄,这里盘子活动的场所也就在沟中段一块不足40平方米的空地上。这个盘子的制作虽不甚精良和奢华,但其活动却是异常的热闹。在活动的每一个程序性中,几乎是人人热心参与。爆竹在小沟里回荡,灯火照亮了整条沟道。点头香的时刻,这里的活动热闹到不可忍受的程度。不到点头香结束,盘子上的贡品仓就已堆满。

柳林盘子:是元宵活动大系中的一支变蘖

元宵活动在山西吕梁一带叫闹会子,其中的会子说的就是天官会子。柳林盘子活动,与元宵活动一脉相承,是元宵活动大系中的一支变蘖,是天官会子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二、三开始,十七、八暂停,二十五再闹。有的要闹过了二月初二。柳林人把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搞得更铺张、经典,在文化性和祭祀性两个方面更趋极致。

盘子所祭祀的主神是天官即观音,因此,每个盘子的主额头标就是"天官赐福"。这也看出它与天官会子的渊源关系。祈求天官赐福,每个盘子的檐前都会挂好多好多的锁,两三毛钱的东西一经过盘子的拜度,一般要卖到两三块钱,买的人十分踊跃。一拨一拨的善男信女们领着子孙来到盘子底下,点两柱香,烧两张纸,卖锁的人把锁在供物上绕几圈,再给孩子们戴在脖子上,似乎孩子就能幸福长寿了。

盘子祭祀的中心活动是求子。不生育或生了女儿想生儿子的夫妇们,都要到盘子上去偷供献的面塑,有的偷一对儿"小鸟",有的把"枣囤囤"盖子也偷去。如果心愿得偿,他们就会用几倍、几十倍的贡品来还愿。于是,每个盘子的周围便挂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而灯笼上写得最多、最大的便是"有求必应"。

柳林盘子活动,只分布在县城周边十公里左右的一个狭长地带中。现存最早的盘子在距县城不足2公里的穆村镇沙曲村。据考证出自清光绪年间,距今有二百五六十年。沙曲村的老盘子还有三四个,用木头做成,和现今的盘子比起来,造型比较单调,尺寸也比较小。有一个老盘子后侧的木板背上,依稀可见期间的语录。可能正是由于有了"最高指示"的“保佑”,这些古老盘子才得以留存下来。

盘子活动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围绕盘子的活动很多,有旺火、赏灯、扭秧歌、转九曲等。

有盘子必有旺火。城区盘子的旺火,一律用柳林的优质焦煤垒砌。平时人们烧一两煤都要掂量掂量,但盘子旺火的火炉一天烧一两吨煤是常事。在山村,只能用柴禾点火。如果能砍下酸枣树的话,那火是相当壮观的,大火可以把一个院落或一个村子照得通红透亮。这时,男人们有的瞅火焰喷溅的形状,有的到窑壁上细看火影的图形,以判别今年哪种作物将丰收,依此作为安排农事的参考。

姑娘、小伙子等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纷纷从火堆上头跳越,这在当地叫跳火笆。至于跳火笆的讲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只是大家跳我也跟着跳,一是祖辈留下的活动要参与,二是这么放肆的娱乐何乐而不为?

火头很快过去,渐渐变成灰烬。火旁边渐渐冷清下来。主妇们把年节祭神的面塑拿来掰成数块,放到柴火堆上熏烤给馋嘴的孩子们。煤垒的炉子几乎通宵达旦地燃烧。一般点火的时间得掌握好,在观赏人最多的时候,火也要最旺。灯火辉煌的盘子前,人头攒动,旺火的火苗则高高地跃出人群,伸展着,跳跃着,伴着欢快的朗笑装扮着太平盛世。

赏灯是县城居民的一项必修课。元宵夜华灯初上,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这时,有盘子的地方时常人山人海。

九曲黄河阵在当地叫"转九曲"。不少人要掏上两个钱到九曲黄河阵里去转转,以求得一年的通顺。"九曲"不只九个弯,而是由四个回转的方阵拼合组成。由春门进到冬门出,中间历经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去的九曲只是在地下插些木桩,木桩儿的顶上固定个圆形木盘,木盘上糊一圈彩纸围起来,中间放个食油的瓷瓜灯。木桩与木桩之间用绳子连起来,只留出一条曲曲弯弯的路。后来,圆木片上的油灯换成了蜡烛。再后来,人们干脆给木桩上安个灯炮,木桩之间也用串串灯管拉着。人行期间,亮如白昼。最热闹的地方是九曲的入口处,亮亮的大灯炮下,两排纠首,一只大簸箩。锣鼓山响不息,香火烟雾缭绕,想进的人挤来挤去,簸箩里的钱也猛涨起来。

小时候觉得九曲很难转,因此,人们说转进去找不见路就出不来。其实,可供你走的路只有一条,只是转来转去转得人发晕。同去转九曲的人要是不紧挨着,那么互相之间就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一会儿迎面而来、擦肩而过,一会儿并肩前行又各自拐去。

闹秧歌一般在白天,晚上有闹的也一般在离盘子远一点的大街上或大院里。晋西北的二人台,或简陋或华丽。演唱者往往是一男一女,在锣鼓和乐器的伴奏下,两个人摇着伞子逗酸逗臭,有时还做出一些不堪入目的动作,俚俗至极,却也热闹至极。经常是观众脚下似钉了钉子半夜不肯离去。

盘子活动场上还有一样很耀眼的东西叫"花纸"。花纸是用本地抄的粗纸染成各种颜色,再写上各种祈福迎祥的字,象现在的标语。方形的纸下面两角各糊着一条彩色纸穗儿。花纸粘贴在绳子上横挂在空中,一条一条的琳琅闪耀,竭尽招摇。从春节到元宵,柳林县城周边家家户户挂花纸,或街巷、或门楣、或院落,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眼花缭乱。而盘子活动场所的花纸比别处更密集,更惹眼。

盘子活动结束,新生活开始

正月十七、八日,盘子活动暂时冷下来,有的盘子已开始拆除保存,有的则用塑料布或什么东西蒙蔽起来,等待正月二十五的活动。盘子里的贡品按区域内出钱人家的数量分开,或通知各家来取,或由纠首们挨门挨户去送。积余的款项有的连同盘子交待给下年的纠首,有的买一些小物件和分开的贡品一起送给出钱人家。

柳林人爱休闲,好红火,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家人家有个懒老婆,一个正月吃好的喝好的不干活把她养得更懒了。二月初一,老汉让她干活,她说刚出正月再歇一天吧!二月初二老汉又让干活,她说二月二龙抬头不宜干活。二月初三,懒老婆再也找不出什么借口,没等老汉问就活活气死了。

过了二月初二,一年盘子活动就结束了。尽管街头巷尾的秧歌还在扭,弹唱摊上还是很拥挤,但这一年再见不着灯火辉煌的盘子了,然而红红火火的平常日子却刚刚开始。

上一篇:洋镜头前的百年旧影 下一篇:走近贫困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