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慈善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10 01:31:39

中国企业慈善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企业在履行慈善责任方面存在较多缺失,表现为主动捐助意识薄弱、参与企业比例及捐献数额小、国有企业示范作用差、捐献目的单一、形式简单、对募款接受主体认同度存在分歧等。其原因是,宏观方面表现为相应法律建设滞后、社会慈善文化“幼稚”、捐赠机制仍处“动态”、捐款可追踪性差、舆论监督“乏力”等;微观方面表现为当事人(企业)主观主动失范和主观被动失范。解决的对策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方面包括健全相关法律、政府为企业承担慈善责任营造良好的氛围、借鉴西方慈善经验、构建社会监督体系、营造社会慈善文化、实现慈善款物可追寻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构建中国企业慈善责任管理体系。

关键词:企业;慈善责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65-05

中国企业大多数愿意承担慈善责任特别是一些著名企业,无论企业的性质是国有还是非国有。比如民营企业中的汉龙集团仅2009年的社会捐赠就达到1.2亿元、腾讯集团2009年捐赠达到8 200万元,国有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仅2009年就捐赠15亿元、国家电网公司捐赠1.84亿元,还有很多企业这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企业捐赠是社会捐赠的主力和重要力量,据《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中透露,2009年企业捐赠的额度占全年总捐赠的58%以上。其中民营企业又占企业捐赠额的55%、国有企业占22%、其他为外资企业。这些善款被用于教育、卫生保健、救灾和灾区重建、弱势群体的救助和环境保护等,有效地、现实地促进了上述领域和事业的发展,也客观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中国企业慈善责任缺失的表现

中国企业履行慈善责任与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缺失,这既有企业对契约责任认识的问题,又有当前社会慈善文化落后的问题,也有慈善管理部门自身的问题。

(一)主动捐助意识薄弱

企业主动捐助意识薄弱是指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当事人未认清企业在契约中的社会责任,但是在政府的号召下、在舆论的影响下不得已捐助,这属于主观被动。而另一种则是客观被动,指企业也明白自己应该担负契约责任,由于各种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是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不健全限制了企业捐献。从以上两种情况不难看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缺乏道德的人往往只是在外界感觉层面上和外部强制力制约下决定行为的动机。比如政府号召捐款,不得不捐,看到大多数人都捐不好意思不捐等行为,持这种理念的当事人不在少数,但是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这些当事人的理念“恶”。

(二)参与企业比例及捐献数额小

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2010》披露,中国现有的1 000万家企业中,已经进行过慈善捐献的企业仅有约1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1%,相比美国企业家捐献比例为89%。[1]在2004年美国企业慈善捐款额占当年美国GDP的比重是同年中国同项比重的40倍。[2]我国企业慈善规模较西方发达国家小很多,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一些当事人认为其工作的意义就是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利润,并且企业唯一的任务就是生产利润。这是利益一元论的观点,也是上述的利益与责任分离的观点,持此观点的人完全否认企业与社会契约的事实存在,完全否定社会其他成员为企业发展所做的贡献。笔者认为,社会的确需要企业创造出利润,这有利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发展,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包含着道德细胞的利润,只有如此,我们的企业才能正常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第二,有些人持相对二元论的观点,即愿意承担慈善责任,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履行。比如企业不了解捐赠程序等,所以未能履行责任。第三,另一种相对二元论者也愿意承担慈善责任,但由于对现有责任机构缺乏信任,故拒绝履行慈善责任。一元论者存在纯粹主观上的问题、相对二元论者既有主观问题,又有客观问题。第一个原因反映在理论上是当事人的知性和理性作用域没有交集。第二个原因表现为企业捐献渠道不畅,从另一面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秩序对人的行动动机的影响比较弱,社会道德还未形成对人追求最大化欲望的强制力。第三个原因是当事人的“知性”控制“理性”,行动意志被经验判断控制。

(三)国有企业示范作用差

国有企业在企业与社会契约中担负双层责任。第一,国企应该担负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二,由于国企是国家的代表,在契约中替国家行使示范责任。基于国企的特殊性,其慈善责任的状况就是国家相关政策的指示牌,具有示范性和联想性。国有企业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在增进社会“善”的过程中,它的责任不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还应该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但是国有企业的表现并不尽人意,不仅是参加慈善捐助的企业数量少,捐款的数额相对较少,而且捐助的方式单一。据国有企业“4大巨头”中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人寿保险、中国电信提供的数据分析,它们的慈善事业捐款均不到它们全年利润的1%。而根据胡润慈善榜统计,同期100位国内民间慈善家的慈善捐款约占他们财富总量的1.25%。[3]国企承担慈善责任不足,其他企业容易联想。国企对慈善责任问题持漠视态度,从而对企业慈善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当前国有企业不论从社会对它寄以期望角度,还是它自身的责任来说,都是任重道远。

(四)捐献目的单一,形式简单

我国企业承担慈善责任的形式应该说是简单的,最主要的和常见的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捐款,其二就是捐生活用品。而且企业捐献的目的也比较单一,就是献爱心,究其原因是企业仍未认清自己与社会的契约关系及相应责任,对待慈善责任,仍然持一元论的态度。而发达国家企业慈善责任的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并且企业经过常年的经营实践也认识到企业与社会的契约关系,所以企业纷纷转换慈善态度从一元论转换为相对二元论、甚至绝对二元论。他们认识到以前被动地献爱心,不如自己主动将慈善和企业的目标结合更适合企业及社会的发展。企业转换态度带来了慈善形式创新,比如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包括各种癌症早期检查、提供疫苗,帮助社区免疫接种、艾滋病预防等;提供安全预防,例如承办汽车驾驶员安全培训、预防犯罪讲座等;帮助社区成年人扫盲,举办旨在提高特殊人群能力的特教课程等为失业者免费提供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工作实习岗位。另外企业通过向社区提供资金的方式救助无家可归的人、遭受各种困难的人和流浪动物等。

上一篇:唐初杰出的史学家 下一篇:对基层文物行政执法的几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