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激励策略探析

时间:2022-05-10 11:30:53

大学生自我激励策略探析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激励应重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自我激励是大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正确认识自我,具备积极心态;明确目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树立自信心,强化成功的意识;持续行动,养成自我激励习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激励动力

[作者简介]张皓(1973-),男,重庆人,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四川达州6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度重点课题“大学生教育激励机制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SA09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74-02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阶段,大脑处于高度兴奋期。随着博客、搜索引擎、QQ、MSN等新媒体的出现,他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不断改变,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在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需要复杂多变,自我情感体验十分丰富,注重独立、自尊和自信,自我意识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一时期的激励应重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教育激励的基本任务,引导大学生采用自我激励的方法激发学习动机,启发专业学习兴趣,磨炼思想情感,学会面对挫折,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

一、自我激励是大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源

自我激励是指个体主动地通过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应用科学的激励方法,适时地激发和鼓励自己的活动。它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控,而非他人的诱导和干预。自我激励的理论基础是把人看成是“自我实现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的人,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所以人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某种需要而发生的。大学生通过自我激励能自我诱发和自我驱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主动把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增强学习兴趣,科学制定学习进度,努力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积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积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长期持续保持昂扬向上的学习动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逐步发展,自我激励也日显重要,大学生个体自身的价值观、信念与发展目标更明确,对自身的影响力将更大,且更持久,自我激励系统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的动力源。教育过程必须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否则,即便有完善的个性,由于缺乏前进的动力,也很难实现教育的目标。

自我激励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动力源之一。一方面自我激励使大学生通过积极向上的努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以获得最好的发展是自我激励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激励,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惯性”,最终使他们不再需要激励,自然而然地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其终极目的所在。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激励模式下,被动地接受外在控制与“命令式”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受体的积极性、持续性不免受到消极影响,长期的“激励刺激”在他们身上的效果逐渐减弱,积极性严重下降。因此,要想真正使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仅靠外在力量是不足的,需要依靠参与者自我的激励,依靠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远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自我,具备积极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从自我认识开始。”“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的意义重大,通过他人的评价及自我的审视,正确地评判自我,并具备积极的心态是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的基石。所谓自我认识是指自己对自身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性格、品质等方面的了解,是人们对自我的确认。实施有效的自我激励,必须要建立在对自我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确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正确地认识自我是自我激励的重要前提,学生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及自我的审视,了解自己、认清自我,清楚自己有哪些优点并如何最大限度发扬,更应当认清自己有哪些不足以便如何发展自己。针对大学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更应当通过讨论与引导的方式让大学生肯定自己,做好情绪管理,用积极的心态为自我激励铺垫基础。正确认识自我,必须由大学生自己去完成。

首先,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或自我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心理学家菲斯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比较过程”。针对大学生,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及过程,对比中,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自己需要发展的方向、实现的目标。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是获得比较中感情认识的重要途径。应把目标主要放在自我比较上,通过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比较,找出这一过程中自己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哪些方面需要坚持,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问题,并予以较好地解决。其次,要重视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要善于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要学会去积极地面对,这对于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他人的评价与自我的了解,分析和综合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作为自我评价的参考。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可以借助于自己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成绩和成果来客观地评价自我,通过对自身成果成绩的审视,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的最大动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进行的设计并对未来工作与职业的展望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爱情规划和职业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及发展,更关系到其未来走向社会的发展。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凸显。近九成的大学生进行过自我探索,其中1/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气质和性格以及综合能力的强弱项都非常了解;近八成的大学生对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只有不到5%的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暂时没有考虑过未来。调查同时发现,80%左右的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更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关注过自己目标职业的行业环境。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只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灌输思想,可以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举办优秀毕业生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深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含义的理解,进而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目标。同时针对当前的大学生多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的实际,加大网络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内容的建设,丰富校园网络内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具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策略上,大学生可以用六个问题进行归零思考:(1)What am I(我是什么样的人)?(2)What I want(我想要什么)?(3)What I can do(我能做什么)?(4)What can support I(我的职业支撑点是什么)?(5)What fit I most(最适合我的是什么)?(6)What I can choose in the end(最后我能够选择什么)?

(三)树立自信心,强化成功的意识

《心理学大辞典》给出的“自信”定义为:“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个体由对自己的能力、品格和力量等的肯定评价而产生的信任自己的情感。作为一种个人素质,是个体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自信心强的个体,能对自己所知所能及的各方面的特性作出积极评价,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很少从众,其获取成功的可能性较自信心弱。不过也可能在其面临的问题超出其认知范围而难以判断时自信减弱,乃至发生从众行为。”具有自信心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一种表现。自信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保证,它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大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获取自信和提升自信,对自己持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自信习惯。为此,大学生要积累丰富的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制定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力量,努力提高和发展自己,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

(四)持续行动,养成自我激励习惯

外在的教育激励与内在的自我激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只有外在的教育激励与内在的自我激励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否则,其效果非常有限。每一名大学生的成长,从内在角度看,都是自我建构的过程,从外在角度看,是教育、经历影响下丰富阅历、调整自我的过程。外在环境的日益变化,使大学生在这种变化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也在这些日益变化的环境中获得了诸多的机遇。但是,只有这些外在的条件与内在的需求及认识通过合理的组织、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实现人的全面、有效发展。一个大学生一旦学会了自我激励,自我塑造的过程也就随即开始。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塑造,养成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并坚持到底。一是有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向,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到成功机制上;二是端正人生态度,迎接各种挑战;三是融入团队,敢于竞争,努力帮助别人,借助外力的激励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四是以各种方式积极肯定自我,积蓄迎接挑战和坚持自我的勇气;五是克服自信心不足、焦虑、负面消息太多等反激励因素的影响,提高认知能力。

(五)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反馈、他人的评价及时调整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过程。自我控制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针对目前大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且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难于解决的实际,要求大学生在实行自我激励时,能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行为,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抑制冲动,抵制诱惑,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克服遇到的困难,以达到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应不断地对激励的效果进行反馈与检验,针对有效的情况进行肯定,对无效的情况进行修正。怎样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呢?有以下一些建议可供参考:一是稳定自己的情绪,通过转移注意力,充分利用体育运动、音乐等良性办法合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将内心的不良冲动和愤懑情绪宣泄和释放出来,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合理的自我控制;二是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对社会群体的适应;三是加强自己的意志培养,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心理品质,对于自己选择的正确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以达到成功为目标;四是要调整好自己的需求结构,当二者不能同时达到的时候,要舍弃不可能的需要;五是要强化积极性思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坚信自己通过努力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余文钊.现代教育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马丙云,周海明.大学生自我认识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9).

[4]姚臻,顾秋萍.90后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凸显[EB/OL].,2011-09-10.

上一篇: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 下一篇:女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教育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