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浅谈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会和

时间:2022-05-10 10:47:15

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浅谈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会和

[摘 要]思想哲学影响建筑哲学,东西方对于空间的理解相同。通过“有”与“无”、“实”与“虚”、“内”与“外”和对密斯・凡・德・罗的建筑理论的总结,认为东西方思想文化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存在交叉点的相同。揭示中国传统建筑与密斯・凡・德・罗所代表的西方建筑的共通。

[关键词]建筑理论 少就是多 通透 空间 西方建筑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317-01

无论东西方,人类对于城市建设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不一而同。而任何一种理念的形成,都会受到哲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样的,建筑理论也是一样。文章通过对密斯・凡・德・罗建筑理念的剖析,认为中国代表的东方和西方的理论就如同十字交叉点一样,在各自发展方向上延伸的同时,包含着某些十分相似的内容。

一、“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与东西的思想文化

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这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体现在设计作品中的是各个细部精简到极致的境界,结构本身便可升华为建筑艺术。自由空间、流通空间、全面空间是它的具体内容。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西格兰姆大楼为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展现了密斯所提出的“少即是多”原则。大楼前的广场就约占地基一半,这在当时也是创举。现代主义被带到美国后,结合资本家的力量,实践了许多作品。由于形式上的精简,容易模仿,因此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地,也影响了其它领域的设计。

而这种“少就是多”的含义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一大片空白的意境之中。当然,“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二、“有”与“无”――自由空间

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认为,所有存在于自然中的力都是由一对反作用力控制的,这就是“阴”(无)“阳”(有)。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谐,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力求统一。这种关于反作用力之间协调统一的理论就是道,它是世间万物所内在的,隐含在万物之中的创造意志。所谓“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没有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三、“实”与“空”――流通空间

20世纪20年代,密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抛开由墙体限定出的空间形态不论,而是进入这个围合体的内部,进入“墙体之间呈序列展开的空间与虚空之中,空间的活力要比墙体本身更为重要”。进入一个能让人们体会到强烈自由感的空间中去,这就是密斯自由空间的理念:精心地去除空间周边限定而不是去围合空间,此外还要有空间的感觉,这对密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钢立柱,借助一个十字形构件结构,墙的存在被“虚化”。 镀上了镍的柱子的表面含蓄地矢量化四周的“空”。建筑空间使得喧嚣之声和闲聊之语一扫而空。巴塞罗那德国馆就是把“无”和超自然带入现实世界的一个尝试。

吐根哈特住宅,就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仅以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使得作为起居的各个部分被划分为互相联系的空间。内部空间流通的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内向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是“实”与“空”的完美诠释。

“实”与“空”这种超越人为限制空间的渴望,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思想的体现,他认为宇宙就是“太虚”:有形的限定和无形的虚空,由此而生为永恒的变化。“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之中,天地统一体即是自然的“太虚”。空间形态的构成除了墙和柱,也包括天然形态和物体。

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园林工匠早已精通了这种通透的流动空间的创造和应用,朝多个方向开敞的亭子正是这种无言的通透建筑。并且在《园治》中将其理论化:“步易景移”、“虚实互生”。苏州园林就是中国造园者们千百年思想的总结,方寸之地中的千山万水是他们对流通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文人对这种空间的理解与密斯极其相似。

四、“内”与“外”――全面空间

人们在空间内的体验或者对空间的想象,会引发身体与思想的对立,空间变成了一个场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体验到的或者联想到的类似墙面的边界,会让人产生“身在其中的感觉”。

“全面空间”可是说是从“流通空间”中发展而来的。在“流通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互相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当把其中的边界(如隔墙)移走时,就形成一大片空间。密斯认为“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人们就可以在其内部随意改造,需求得到满足。这也可以用“边界”的内外来阐释。对于“边界”的认识,以及跨出边界置身于“外”的冲动,使得内与外建立了一种辨证关系――它允许人同时存在于内外,就如同是一个完整个体上的,致使自身与外界之间的牢固联系变脆弱的开口。

对于内与外,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然而对于建筑师而言,超越内与外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空寂的连续性,在一个有限、临时的空间中,努力消解封闭实体的边界以及寻求内与外之间的融合;建筑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建筑与自然合二为一,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古代,自然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渗透。对于外部来说,自然是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对于内部来说,通透,是建筑框架“框”出的对自然的感知。而对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而言:“如果你透过范斯沃斯住宅的玻璃墙去观察外面的自然,它所呈现出来的内涵比你站在室外所看到的自然还要深远……”。这种将外部世界与内部空间融为一体的概念,即是“内即外即内”的全面空间概念。

五、结语

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经验,也取得了各自的成就。社会经济的繁荣、科技的突飞猛进,加上文化思想的活跃,促使当代东西方建筑文化由发展到相互融合。各种建筑文化成分将形成某种混合形式,世界建筑逐渐走到了一个共通的基盘上。

参考文献

[1] 维尔纳・布雷泽,东西方的会和[M].苏怡,齐勇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罗宾・埃文斯,密斯・凡・德・罗似是而非的对称[J].刘宏伟译《时代建筑》 2009年第4期.

上一篇:带式给料机的结构特点及功率计算方法 下一篇:试论基于Android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