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的夙愿

时间:2022-05-10 01:21:07

爱玩电脑,六十四岁的手指,漫敲键盘,查字库。当我点击搜索“樵”字时,打开了另一扇窗,当年的“樵夫生活”――往事,仍记忆犹新。

头天,磨好刀子,备好担,与妻子商量:“明天上山打柴。”第二天鸡叫二遍妻子起来做饭,熟了,叫我起来吃饭。天还不亮拿着担和刀子、带上妻子用毛巾包好的两块碗口大的糍粑上路了。借夜光行走,冰霜掺着寒冷,走十多里才天亮,再走十多里就到了二十多里外的大山上。东一股,西一根在刺丛里挣、扯、砍、扳,好不容易地捡满两捆约百斤重的干柴。烤熟糍粑,吃一口糍耙,喝一口泉水,担上柴踏上归家路。

林堂坡,是条不到二里路的剪子坡。人们称之为老虎坡,值钱坡,坡间有自然形成的“两用路”并肩行使用。一条乘着十几个“之”字自上而下串成一条十八拐路,又叫十八拐坡,解放前跑反期间,过匪军时,一条恶蛇,在坡间盘爬,另一条路,我将两捆柴和我,排成“卅”从坡下向坡上拖,柴蔸在坡路上,随着拖柴行走的步子,划出弯弯扭扭的痕迹:拖着柴一步一步地踏着天梯,穿“之”字走着唯一一条坡间路。早上的几碗干饭和晌午的两块糍耙,在肚里早已化没了踪影。一阵阵的热汗,又一阵阵的冷汗,抹在手内是黏的、看在眼内是浑的、落在嘴内是咸的、揣在鼻头跟全身感受一样,酸的毒汗,根本不是汗,是骨髓内压出来珍贵的精力油。一边上坡,一边惦记着家中身患心脏病的妻子和九岁、七岁、五岁、三岁的四个孩子,他们早就在门口,焦急而默默地盼我归来。眼看着还有二十几步,但,它是很不寻常的二十几步路!

卸下柴捆,坚决地一捆一捆地往上扛,把柴扶在坡上,蹲下来,把柴放倒在右肩上,起身直腰时,怎么也拔不起来。揉搓了好半天仍然扛不起来。又借坡势,柴在上,我在下,将柴倾倒在右肩上,谁知,无力支撑,我和柴一起倒在坡上;右肩膀蹲开了,鲜血直流,赶紧扯着没有渍到汗的衣襟,按住伤口止住血。柴从身边一跃而过,横在坡中,向坡下疾驰滚动。一直滚到它滚不动的地方。忍着疼痛,奋力而起,拉着另一捆往上拖,脚手是软绵酸痛不听指挥、大脑是含混的不想指挥、眼睛是模糊的不尽视力。居然在这筋疲力尽的眼缝内,看到面带焦色气喘嘘嘘的妻子来了!送来香喷喷的一砂罐干饭,心疼地看着我,她比我还难受,这是应急的大米饭,是干饭?是天鹅肉?我真分不清……

美美地吃完坡间的野餐,果然就有精神了,收拾好两捆柴和妻子慢慢地回家。

那段日子,在我的眼窝内,只知道,缸有米,锅有饭,家有贤妻,归家时有四个孩子的接应就够了,不敢羡慕人家的“居家三大宗”:肥猪、恶狗、大公鸡。

如今,祖辈蜗居在大别山深山,洗不尽双腿泥的农民,早已扔掉了柴刀、扁担,越过“三大宗”到北京来十年了。在同龄的老乡中,同样鬓发斑白的我过着不同于他们的乐不思蜀的生活:那桌子上、床头边和三轮车里的三个收音机,在不同时间,应时而又动听的响着;注视左手腕上的手表,珍惜六点半至七点半的新闻打天彩电观看报道;手机,时不时的响起各家儿孙们争叫我去吃饭的“嘟嘟”声;蹬上三轮车,带上折叠椅、书、纸、笔和矿泉水找个大树荫坐下,写着小说情节;敲击键盘,在电脑上记下生活日记;怀着六十余年来与日俱增的渴求,每周六挤坐两小时的公交车,到天安门东文学创作班,和众多追梦的少年、追梦的白发翁媪一起,听知名学者作家或豪情激越或娓娓道来,带我走进美丽、美好的文字世界,畅游那神奇的文学天堂……

(北京市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荐稿)

上一篇:怀念恩师张中行先生 下一篇:母亲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