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城市革新之旅

时间:2022-05-09 10:54:33

江北:城市革新之旅

八年后,卢万程再回江北,在观音桥迷失了方向。

2001年,卢万程举家迁往武汉。他记忆中的观音桥被主干道穿肠而过,一些烂尾楼难堪地矗立在那里,唯一的景观就是老旧的嘉陵公园,跟其他地级市老城区的面貌没什么两样。

“车流穿城过,客不在此留。”江北区委常委、区城乡建委党组书记章晓风,形容2003年前的观音桥,是商家谈之色变的“百慕大”。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解放碑、南坪、沙坪坝、杨家坪四大商业步行街,宾客盈门,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江北区也欲在观音桥栽下“梧桐引凤凰”,但起色不大,还留下近十幢烂尾楼。

如何将观音桥这块冷地变热,从而带动江北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成为江北区决策层焦虑的根源。

此时,重庆向北扩张的序幕已经拉开,如坐以待毙,江北将再次深陷过境通道的泥潭。

划圈观音桥:过境道变聚宝盆

2003年,江北区委、区政府在观音桥及周边圈定2.8平方公里,命名为观音桥商圈。

“城市规划与商业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与商业招商相结合,城市景观与商业购物相结合。”章晓风认为,正是“三个结合”让观音桥走出了窘境。

高起点的规划在2003年动工之时就初现端倪,当时甚至预留了十年后地铁在地下的接口以及与公交车站的无缝连接。

交通瓶颈的突破是最为关键的一笔。

“目前商圈2.1公里的环道全是炸破旧的房子炸出来的啊!”回忆起这个大手笔,章晓风十分感叹。

为此,区政府拿出七亿元,这个数字占据当年江北区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炸出来的观音桥活了!烂尾楼全成了抢手货,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携200亿巨资来“造圈”。

七亿带动200亿,如此高倍数的乘数效应让江北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

接下来要解决建设用地问题。观音桥地面、空中、地下的土地被全方位挖掘。

一是腾。在观音桥商业街核心区域0.65平方公里范围内,对非商业用地进行拆迁安置。空间有了,商业发展便有了落脚之基。

二是盘。地面空间有限,向空中要地无疑是好办法,更何况那里还撂着近十幢烂尾楼。为盘活这片土地,区建委、商圈办、国土、规划等部门联合办公,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集纳力量。一座座烂尾楼脱胎换骨,向空中延伸。

三是连。即将地面上分割商业街东西两部分的主干道改建为地下隧道,区建委、商圈办将商业街的地面连为一体,使人车分流,增强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

不变则已,一变倾城。

五星级的金源和君豪大饭店,来自美国的星巴克和哈根达斯,台湾的远东,深圳的茂业……境内外众多商家都将眼光瞄准观音桥,每天,35万人次在这里聚散,3000万元在这里轻轻淌过,观音桥成为江北的磁场。

“装修”江北城:落寞古城流淌国际意识

比起把观音桥变身为响当当的“名片”,决策者心里更大的隐痛是江北城的落寞。

这个千年水码头,曾是嘉陵江北岸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嘉陵江大桥的通车、商圈的兴起,江北中心逐渐转移到观音桥。唤醒沉寂的江北城,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另一道难题。

2003年,江北城与朝天门、弹子石一同被纳入重庆市中央商务区(CBD)范围。

“七万居民全部撤离,相当于将一个中等偏上规模县城整体搬迁的艰巨任务交给江北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昌坦言面临的压力。

但比整体搬迁更难的,是老城改造。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不断涌流的历史记忆,并且随之膨胀着。江北城本身就是一个细节丰富而饱满的故事。

“城市更新不能摒弃历史,而应从旧环境中滋生新的元素。”张玉昌说。

同时,CBD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的象征,更是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江北城是蕴涵重庆历史和精神的CBD,但更应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CBD。

“我们要求建筑设计的科技含量都很高,都是请世界一流的设计师以国际眼光,结合重庆地域特色设计的标志性建筑。”张玉昌说。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孕育着江北跃升“新兴金融中心”的梦想。

2009年4月20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在江北城破土动工。它将借鉴北京金融街发展模式,打造重庆的金融机构聚集中心。

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曾乐观地表示:“今后几年,将会有1500亿元投向江北城这块弹丸之地。”

一方面是怀旧的精神家园,一方面是国际化的CBD,如何融为一体?

“既要有现代建筑,又要保留历史遗存。”张玉昌期待着“双城记”在江北城上演。

由此,老城墙、老城门、明玉珍墓、民族博物馆、民居酒吧等“记忆元素”,和金融贸易中心、视觉艺术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科技馆、大剧院、过江大桥等“未来元素”一起,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在一片片废墟上浴火重生的江北城,如“双城记”的命名,一半是记忆,一半是未来。这,或将成为重庆老城改造的一种借鉴。

香飘鸿恩寺:打造“宜居重庆”形象展示区

赞美,是袁洪飞进入鸿恩寺森林公园时的第一反应。

袁洪飞是鸿恩寺一带的原住民,在孩童时代,鸿恩寺没有一条像样的柏油路,也没有一栋像样的建筑物,“只要稍微登高眺望,满眼尽是破败脏乱的‘城中村’”。

如今,他沿着公园梯道拾阶而上,两侧风光旖旎,山石、溪水、林木随山势而变。放眼看去,满目都是高大挺拔的乔木。

他并不知道,为了留住这抹绿色,江北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鸿恩寺公园十年前就有了蓝图,但迫于财力一直没有动工。

2007年,随着观音桥商圈开街,江北区决定重启鸿恩寺地块的建设。

其实,拆迁后,这1100余亩土地是用来搞商业开发,还是建生态公园,有过不少的争论。

这块距离观音桥商圈只有一公里的土地,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显得弥足珍贵。大家很快就达成共识――要建就建成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公园。

“发展城市森林是21世纪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江北区副区长陈茂说。

“树种的选择要高大、有一定文化或者意境。”陈茂发现符合这几个标准,又适合在重庆生长的,当首推桂花树。

于是,鸿恩寺被定位为全国首个桂花主题公园,上万株大型桂花树,聚集了金桂、四季桂等60多个品种,成为名副其实的桂花园林。

23亿元投资很快有了回报。

2009年6月25日,随着拍卖师手中拍卖槌一声清脆的敲击,高举18号牌的保利地产以38.1亿元价格,取得紧邻鸿恩寺公园的一块土地的使用权,成为截至到当天的“中国新地王”。

养眼的还不止鸿恩寺公园一处。

“一座美丽的城市,必定是一座绿色的城市。”陈茂说,目前江北正努力让城区处处都有绿景。到2012年,江北区新建和扩建的大型城市公园将达到十个。

按照时间表,2017年江北将实现人均公共绿地23平方米的目标。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重庆市人均住房面积。“森林江北”正呼之欲出。

而今,羽翼渐丰的江北该往何处去?按照江北新的城市布局,未来的江北将变身“三中心两基地”,即新兴金融中心、新兴商贸中心、物流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总部企业的区域基地。

“到2012年,把江北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宜居城市之一,到2017年,建成全国最宜居的地区之一,成为‘宜居重庆’的形象展示区。”江北区委书记燕平连用三个“优”字来表明江北的底气,“优越的地理位置赢得了先机,优良的自然环境创造了条件,优美的城市形态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在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下一篇:黔江:小城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