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解析双电源核相不正确处理

时间:2022-05-09 06:09:51

实例解析双电源核相不正确处理

摘 要:本文实例分析了某用户受电点双电源相位不同情况下的调相过程,提出线路为差动保护的双电源用户在核相时不可以某一回路为基准进行相位调整,而应选择实测的基准以改变调相取向,以免重复停电调核。

关键词:相序;相位;调相;差动保护

【分类号】:P237

双电源供电的用户,如果要实现双电源合环,则不仅要保证每回线路相序正确,而且要求双回线路受电侧相位相同。双电源用户在送电时,如果未预先对双回线路进行相别核对,很可能出现线路相序不正确、或是双回线路相位不对应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进行核相调相。某线路保护为差动保护的双电源用户在送电时核相不正确,调相过程中未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导致多次停电反复调核,不仅延长故障处理的时长,影响送电进程,而且加大了送电人员的工作量。这对我们有较深刻的启示: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仅凭经验随意处理,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1案例用户基本供用电情况简介

该用户由同一变电站不同母线双回路出线供电,线路主保护为光纤差动保护。双回线路供电点至线路1#杆均由电缆连接,终端杆至受电点由同一钢管杆两侧垂直布置的架空线接入。其示意图如图1。

图1

2送电调相处理过程

该用户送电时,按预先制定的启动方案进行。送电程序为:先送I回电源,测量受电点I段母线电压正确后再送II回电源。当I回线路及受电点I段母线带电后,测量母线电压大小、相序正确;II回线路及受电点II段母线带电后,测量电压大小正确,但是逆相序。为调正相序,将II回线路停电转检修,通过调整II回线路供电点出线的电缆接头,将II回线路的中相(B相)与边相(A相)互换。

第一次调相后,继续送电。II回线路带电后,在受电点测量,发现与I回线路相位不对应,I回线路的a相对应的是II回线路的c相。为此,再次将II回线路转检修,用摇表对II回线路进行实测,核对II回线路供电点与受电点的三相相别,发现两侧相位不一致,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C相。再次调整供电点电缆接头,将II回线路两侧相位调为一致。

第二次调相后,继续送电。带电后发现I回线路与II回线路受电点相位仍不对应。I回线路的a相对应的是II回线路的b相。为此,第三次将II回线路转检修,调整II回线路供电点电缆接头,将其三相相别顺时针旋转120°。

第三次调相后,继续送电。带电核相时测量两回线路电压正常,相位对应。接着继续下一步程序――利用I回线路冲击主变。在冲击主变时,I回线路差动保护动作。经检测,差动保护定值设置正确,两侧互感器接线极性正确。经分析,可能是I回线路两侧相位不对应所致。为此,第四次停电,将I回、II回线路全部转检修,分别进行摇表实测,核对两回线路供电点与受电点两侧三相相位,发现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B相。调整供电点电缆接头,将两回线路三相相别逆时针旋转120°。

第四次调相后,送电一切正常。

3送电调相过程分析

根据每次相别调整的结果进行逆向的逐步推理分析可知,在送电之前该用户的双回线路受电点两侧的相位都不正确。以供电点相位为基准,I回线路受电点实际相位为BCA,II回线路受电点实际相位为CBA。其错误接线如图2。

图2 图3 图4

如图2,I回线路受电点相别不对,但相序正确;II回线路相别相序全不正确。第一次调相后,I回线路受电点相位不变,II回线路受电点相位调为CAB,解决了II回线路逆相序的问题。其效果如图3。

如图3,I回线路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B相,II回线路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C相,相位不对应。第二次调相后,I回线路受电点相位BCA不变,II回线路受电点的相位调为ABC。效果如图4。

如图4,I回线路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B相,II回线路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A相,相位不对应。第三次调相后,I回线路受电点相位BCA不变,II回线路受电点的相位也调为BCA。效果如图5。

如图5,I回线路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B相,II回线路受电点a相对应供电点B相,受电点相位对应,但受电点与供电点相位不对应。差动保护供电点A相取样为IA,受电点a相取样为Ib,两侧取样电流不对应,当冲击主变时,二次差流引起线路差动保护动作掉闸。第四次调相后,两回线路受电点的相位都调整为ABC,正确的接线效果如图6。

图5 图6

上述案例中,初次送电时I回线路相序正确,II回线路逆相序。在制定调相方案时,人为假定了I回线路供受电点相别相同,即假定了I回线路布线是完全正确的,并以其为基准,对II回线路进行了调相处理。结果是II回线路停了四次电、实测了两次供受电点相位,调了四次相;I回线路停了一次电,实测了一次供受电点相位,调了一次相。共进行了3次线路相位实测,五线次停电调相。

4处理方案的优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停电调相次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在制定方案时选取相位基准错误。要减少停电次数与调相工作量,需要选取正确的相位基准。正确的相位基准应当是供电点的供电母线。为此,应当以实际测验为前提,保证线路两端受电点与供电点相别一致。

上述案例中,送电时发现II回线路相序不正确,在停电处理时,不应简单地将中相与边相进行调相,而应进行供、受电点ABC三相的实测核对。即进行第二次停电所进行的工作。如此,在调相结束送电后,就会出现如图4的结果,即I回线路与II回线路受电点核相不正确。此时,应当确认实测的II回线路相位的基准作用。在受电点核相时,如果能够确认双回线路受电点电流互感器一二次接线相位正确,那么就应当以II回线路为基准,分析I回线路三相的相位关系,拟出如图4的I回线路供受电点接线图, 分析I回线路的供受电点相位对应关系,确定调相方案,对I回线路停电进行相别调整。如此,在第二次停电时就可以达到如图6的正确结果。

综上所述,如果仔细进行实际测量,认真深入开展分析,通过一次实测、两次停电、两次调相就可以实现调相结果的正确。大大减少了停电次数与调相工作量,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加快了送电进程。

5结论与启示

5.1送电之前应对线路进行分相核对。如果不提前进行相位核对,就不能避免逆相序等故障现象。尤其是可合环运行的双电源线路,要求受电点必须正相序且相位对应。因此,对每条线路进行准确的相位确认,确保受电点相位正确,是减少送电期间故障概率与处理时间,降低送电工作强度,加快送电进程的有效预防措施。

5.2对于采用差动保护的双电源线路,必须保证双回线路首尾两端供受电点四点相位相同。如果线路采用常规的III段电流保护,以I回的正相序为基准校准II回线路,不影响保护的正确性。对于差动保护则不然,应进行相别核对。

5.3双电源核相时应以实测数据调换基准。如上述案例,在II回线路第一次实测后,应以实测调相后的II回线路受电点为基准,分析I回线路供受电点的相位关系,进而对I回线路进行相别调整,而不应仍以I回为基准调整II回线路。

5.4对于新送电过程中的问题应认真细致分析,拟定详细的处理方案。分析时应综合所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考虑,而不应简单地以经验处理。如上述案例,在II回线路逆相序时,不能只简单通过调整中相与边相解决本线路的逆相序问题,而应进行实测确认线路相位。

5.5对于处理方案应当优中选优。通过对处理方案的停电次数、处理的工作量、时长、繁复程度进行综合比较,优中选优,确保处理时间最短,工作量最小。

上一篇:对部队训练经费标准化的思考 下一篇:燃料混配掺烧经济性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