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游绍兴

时间:2022-05-09 04:50:34

编者按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一直处于“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窘境,而研究性学习更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史小芳老师提出的“结合本土文化特点,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选题,教师指导实践,对研究成果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方式,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剂良方。这种实践方式切合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同时,由学生身边的生活积累入手,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不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迫感。值得广大教师的参考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40-02

研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提升,从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学有所获,进一步培养研究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

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受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文化的局限,难度颇大。但是,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等综合能力,而且也是情感培养与个性塑造的良好契机。但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不习惯研究,更怕研究,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革和重组从而形成新结构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既有助于解决以后教材中所遇到的问题,又有助于解决课外所遇到的问题。笔者以为课本所学的应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原始资料,而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也理应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源泉。

绍兴是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人文积淀十分深厚。笔者结合绍兴的地域文化特点开设了一门综合实践课程――“跟着课本游绍兴”,并就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增加知识铺垫

创设情境是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开展活动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现实环境中,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情境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以往所没有了解的东西,从而发现他们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加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做了精心的准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了课本中与绍兴有关知识的学习,并作适当拓展。如教学生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之一》,就让他们拓展学习《回乡偶书二》,研究“少小离家”的原由和“老大回”的事件。学生学习《少年闰土》时,就让他们通读《故乡》,了解《故乡》的情感基调与《少年闰土》一文有何不同,又是为什么?学生学习陆游的诗时,就让他们走近沈园,了解主人公与唐婉的故事。我们还创设了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情景:通过平时的综合实践课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说说绍兴的往事;我们为学生购置绍兴旅游年卡,让他们节假日时在家长陪同下到市区周边景区游览;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历史故事,探寻古越文化的踪影;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绍兴文化知识抢答赛,让他们广泛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知识储备丰富了,问题也就更多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就激发出来了。一个个问题在他们的脑中回响: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做医生而要去写文章?一生来绍兴去了哪些地方,他来绍兴的目的是什么?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卧薪尝胆的故事,事件发生的地点又在哪里?“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怎么被人偷走的……

二、精心选择主题

1.以学生为中心选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宜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身边的历史;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一个个课题,并在教师的点拨下逐步完善课题的研究范围与题目的表达。“贺知章描写绍兴的诗词知多少”、“蔡元培先生在绍兴的行踪调查”、“王羲之的《兰亭序》在绍兴的失传”、“鲁迅外婆家乡俗与《故乡》描写的对比研究”、“以徐文长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看徐文长的为人”、“从绍兴桥名看绍兴文化研究”、“柯岩佛教文化研究”等一大批研究课题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这些课题都是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不像作业那样带有强迫性,学生也就有了参与的动力。

2.注重可行性论证。课题的提出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可以减少研究上的弯路,避免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如果课题的研究没有意义或者没有条件,要尽早更换课题而使研究更有实用性。如果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所不能解决的研究课题也应该尽早退出。如“贺知章描写绍兴的诗词知多少”这个课题,由于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后发现贺知章的诗不如陆游那样多且流传广泛,是否描写的是绍兴人文面貌更是不得而知。于是,我们就将课题改成了“陆游一生爱国诗词知多少”;再如“对于柯岩佛教文化研究”也由于无法从一些地方志和网络资料上读懂佛学的文献而选择了放弃,改成了“绍兴农民佛教信仰研究”。

三、指导实践操作

1.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控制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小学生受年龄特征与知识范围的限制,很多东西都得教师引领。教师应引导学生写开题报告,教给学生如何分工,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提供合适的网站与资源。教师的引领对学生顺利开展活动是不可或缺的,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

2.倡导同伴的“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提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相互讨论与交流,一起外出考察,分担喜怒哀乐。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这样,一个人的智慧就可以被整个小组所享用,减轻了研究的难度。协作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

3.广开资源的收集渠道。教师要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不少查找数据的网站;还经常为他们的调查研究联系单位,提供方便。另外,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也都提供恰当帮助,以缓解学生研究中的畏难情绪。

四、引导情感体验

1.了解名人童年。名人之所以成名,与他们的童年足迹密不可分。小学生受认知能力与兴趣的制约,对名人成年后的贡献往往不太感兴趣,但对他们的童年则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广泛收集绍兴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要求学生阅读,让他们感受到名人曾经的可爱与不平凡。比如,鲁迅先生早年在私塾读书时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他还和“闰土”有着纯朴的友情,这些话题都是学生所津津乐道的,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潜在力量。

2.亲身实地考察。有些教师喜欢把一大堆资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搞材料拼凑,然后以写作水平来检验研究的优劣,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因为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笔者将孩子们带出教室,走向社会,追寻前人遗迹,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记忆,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一次,我们去大通学堂了解秋瑾的事迹,很多同学在导游的讲解下,对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佩之情,当讲到秋瑾不幸被害后,很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这样的感受是他们从书上难以获得的。

五、注重结题评价

学生探究课题和探究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探究成果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成果的展示形式更是各种各样。这就决定了评价的价值取向要多元化,在重视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具体的评价上,笔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评价理念,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开展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评价(这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小组之间的互评。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表现了出来。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收集材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名人出在家乡而泽福中华的人格魅力,培养了对乡贤名士的崇敬之情,激发了个人成长的动力。

上一篇: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理解 下一篇:物理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