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读后感

时间:2022-05-09 01:59:00

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读后感

书名很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在日常的媒介中,对教育者只关心教书不重视育人的现象多有批评,作者以此为书名,很有“顶着干”的嫌疑。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序”中花了不少的篇幅对此进行了解读,强调教书和育人、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素质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做碎片化的处置,教师教书的过程,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学生职业素养、为人处世能力的提升过程,也就是体现学校教育成效的过程。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扎实了,教育的目的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虽然说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但职业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做出这样的判断大致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刘景忠在书中反复提醒读者,职校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学生,另一重身份是准职业人。相应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二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双重任务,并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但遗憾的是,不少学校往往忽略了前者,把职业教育看成是纯粹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

美国教育学者莱维尼说:“有人一味地把人当做机器,认为职业教育是应付工业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工厂。车间需要机器,也需要技工,所以,我们既需要创造机器,也需要制造人才,特别是制造技工。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思考问题,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义。”这不仅是对职业教育说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认真品味这番话。

课程是达成目标和任务的载体。现行的中职办学模式多为2 1,学生基础的薄弱、教学时间的有限、专业教学任务的挤压,使得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被忽视、轻视和漠视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培养人的角度来思考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是要正确分析和认真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合格公民的素养有哪些?另一个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素养和技能的需要是什么?依据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针对当下课程实施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程的基本要求,来建设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刘景忠老师认为,职校教师和学生分属两种类型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两个“阶层”的人。前者是经过了应试教育的历练和选拔,读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走上职业学校教师岗位的,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得益者;后者大多是在应试教育失败后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的就业前景与公务员或白领阶层相去甚远。要让课程真正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抹平“阶层”鸿沟,真心地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教学,设法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二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又能指导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既具备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素养,又具备将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喜欢的技能型人才的素质。

学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自习课都在玩手机或者看电视,教师将一个问题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茫然,是不少职校课堂的常态,在刘景忠的这本书里,也多有描述。学生的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自己不愿意学,教师就是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有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职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抓手之一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它能发挥无尽的效能。陶行知对此有精辟的阐述:“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用刘景忠的话说:真正的职业教育要以满足学习者的成长需要为宗旨,通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底子,为学生的谋职就业做准备。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叶鉴铭说:“为什么我们学会开车之后不会再回驾校看教练,而我们的毕业生很多年后对母校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关键在于高职不是培训中心,而是大学,有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叶先生所说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其实就是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刘景忠认为,人们看重基础教育,看轻职业教育,固然有传统习惯的影响,但职业教育的功利色彩和文化贫瘠恐怕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唯有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更加关注人文教育。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这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刘景忠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墙上悬挂或者雕刻一些艺术的、文学的作品,组织一些与人文有关的活动,都是比较方便的,但真正的人文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事例中,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坎儿里。一个老师在课堂里能随口叫出学生的名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鼓励和支持,在学生向你问好的时候能够礼貌地回复,在学生求助于你的时候能够热心地给予帮助,在学生做他们喜欢但你不欣赏的事

情时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宽容,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能够帮助他一起分析并发现成长的契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目中无人”满眼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就是人文教育。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职业学校,一定也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前途负责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不会随意降低课程的难度,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搭建合理的阶梯,让孩子拾级而上;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呵护,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快乐地学习和拼搏;在这样的学校里,喜欢阅读是一种景观,在感染别人的同时又在激励自己;在这样的学校里,将办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师生一起为之努力和奋斗,保护学校的品牌的荣誉。

我赞同刘景忠的这句话:“一种类型教育是否有吸引力,看两点就足够了:一看学生(包括家长)愿不愿意来,二是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这类教育的倚重程度高不高。”职业教育现在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加上相应的政策支持,是有可能改变现状的。

上一篇:“美丽的校园”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我的校园2 下一篇: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