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09 12:12:24

学生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这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舞台尤其宽广,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 兴趣 自主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舞台尤其宽广。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是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教师要勇于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物理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物理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

三、深入开展实验探究,挖掘创造性思维

初中学生对待实验往往注重现象的呈现,忽略了原理的探究,而创新必须是对实验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有新想法、新发现。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不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精巧,产生发现的快乐。于是实验在学生心里就是一个观察验证的过程,没有地位、没有分量。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介绍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原理,让学生自行分析、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要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创设宽松自主的氛围,发展创造性思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便于学生自由活动、合作交流,进行创新性学习。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参与、表现、感受既能激活自己,又能感染别人,这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教学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五、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个标有“6V,3W”字样的灯泡,欲使它接入8伏的电压后正常工作,应该给它串联多少欧姆的电阻?此题可以分别用先算灯泡电流再算电阻的方法和先算灯泡电阻再用串联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算电阻。教学中像这类题型不少,做题思路不同,方法也就各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思路、标新立异,对原题的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演变、拓展、延伸,形成题网,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充实课外活动,激励创造性思维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发动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如制作光控窗帘、声控开关、音乐卡片、航模、无尘黑板擦等,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作简易实验装置等。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同时,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神秘莫测,不再是只有天才、专家才能做的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思想、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完善的创造人格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欢乐,体验到成功,从而喜欢创造、学会创造和实现创造,那么创造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

上一篇: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 下一篇:体育课中的个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