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不必担心冲击储蓄

时间:2022-05-09 12:00:12

罗志华:不必担心冲击储蓄

产品发行量爆炸式增长,收益率也一路飙升。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的火爆,银行和投资者都是皆大欢喜。然而,监管层更多的却是担心。

5月26日,央行行长助理李东荣在2010年度Shibor工作会议上就表示,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会引发存款在银行间频繁、大规模转移,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

对此,6月22日,《投资者报》记者专访了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罗志华。

《投资者报》: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走高。这真如央行官员担心的那样,是银行在变相拉存款吗?

罗志华:今年5月份相比1月份,信贷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综合上升15.77%,债券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综合上升17.70%。这个幅度确实不小。但认定是银行变相拉存款所致,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其实,储蓄存款利率已经不能作为衡量资金价格合理性的标准。而基于市场化(尽管尚不完全)的银行理财产品则更能够体现通胀、资金规模等要素决定的货币资金真实价格。

《投资者报》: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发行的产品,已经超过去年的2/3。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罗志华:1.较高通胀下的负利率导致老百姓的储蓄意愿下降,对具有更好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需求上升;2.利率上升导致资本市场股市走软,房地产市场滞涨,以管理流动性为目标的短期理财产品承接了大量避险资金的理财需求;3.利率市场化趋势导致银行争夺财富管理市场和高端客户的紧迫感在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作为理财产品发行与管理的手段,使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频率较高,理财品种特别是期限品种较多;4.宏观调控下,银行信贷业务受限促进了其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的发展。

《投资者报》: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

罗志华:这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正常现象。

目前的银行越来越认识到,基于资产管理业务开发理财产品既有助于提升银行在固定收益市场的投资管理能力,又能够维护银行客户与存款的稳定。

银行理财的火热,无论从投资者还是银行来说都是件好事情,毕竟我国银行业过去能够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实在是太少了。

从目前来看,理财产品或将成为引导银行从单一贷款业务向贷款与资产管理、代客理财等多业务共存的资产与收入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

《投资者报》:从监管层和银行的角度看,在发展中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罗志华:当前,我国银行业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应该去结构化和去证券投资化。过去6个月未实现预期收益率和预期最高收益率的15款理财产品中,结构性理财产品为11款,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4款。总的来看,这15款理财产品在公布到期收益的产品数中占比仅为0.25%。尽管风险指数相对不高,但问题理财产品还是给发行银行带来了不少麻烦以及声誉损失。

我们的银行在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具有投资管理优势,因此没有必要模仿西方理财市场去涉足较高的风险投资,而应着眼于理财业务和产品的本土化。

至于监管方面,则不必担心理财市场大发展冲击了储蓄存款。它需要做的是,确保银行代客理财业务的真实,确保银行在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具备真正的理财资产管理能力,而不是对信贷资产的简单腾挪。

上一篇:理财产品“” 下一篇:潘向东:等待宽财政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