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在“觉”与“悟”中成长

时间:2022-05-09 09:46:49

让学生作文在“觉”与“悟”中成长

摘要: 学生作文难教,水平提高不易,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通过多年对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写作经验的深层思考,作者认为制约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写作存在认识的误解,即没有一种“觉解”。突破这一点,并实现在“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悟”,是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觉解 领悟

长期以来,作文难教,学生作文水平提高难,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纵观各类媒体,各色人等,探讨的文章形形,林林总总,但总不外这样几个结论: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枯燥单调,生活阅历少,缺乏生活积累,没有自己的思想,写作素材少。这些原因又导致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进而望而生畏,写出的文章也是语言干瘪,抽象空泛,生搬硬套,矫揉造作,等等,不一而足。

再反观作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大学,就没有一个系统有效的训练体系,当然,写作经验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隐性经验,人与人不同,所以也没有办法一刀切地来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训练体系。这固然是客观原因,但不能说写作这东西完全无规律可循。

总之,各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作文教学就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教的不知从何下手,或是各行其是,学的更是满头雾水,不知西东。难道,作文教学就只能让人陷于困惑中,不能前进吗?

结合近二十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及自己的写作经历,经过深层的思考,我发现:学生写不好作文,首先第一步在于一种观念的错位,即认为作文就是被强制写来表演给人看的,而不是对自己的一种表达。被强迫当然不是一种愉快的感受,更何况有些题目连学生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的观点。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讨厌作文,那些喜欢并能写出好文章的学生,往往较其他学生更早或更多地体味过一种快乐的写作表达经验。有了这样的经验在先,他们不会轻易地否定作文这种表达方式,即使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束缚(比如老师提到的必须写有意义的事一类的要求),也会找机会或空间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会一味地在种种要求面前不再表达自己。

说到这里,我要借用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所用到的一个词“觉解”。他说的当然是人从纯自然境界中脱离时心理上所感受到的一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能之外的“觉悟”与“了解”。我这里借用来是说明对写作本质的一种领悟。人若有了写作是一种表达的这种“觉解”,就能跳出一种受限的“圈子”,即一种观念的树立,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层理解。不要小看这种“觉解”,这是任何学科的佼佼者优于他人的一种“秘密武器”。

优者与特例当然不具备一种普遍的推广价值,可是从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定律。未能“觉解”的学生,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方式去向他展示这种经验与价值,使他即使是被动的,也产生一种良性的经验意识。比如遴选出一些表达自我的、非常个性化的文章介绍给他们。这样的文章不见得有多高的起点,作者是多有名的名人,我倒是建议最好还用身边的人,比如他们的同学和学长的文章,但只要让学生觉得是可感可亲可信的就好。

当然,我也认为很多学生写不好作文,还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好文章是什么样的,即便是模仿,也得有一个标杆。比如,我选的一类“有情”的文章,就不拘古今,不拘形式。如在一次清明节前,在学习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后,我向学生推介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春澍斋的《剑阁闻铃》,高兰的《哭亡女苏菲》,梅洁的《丈夫留下的记事簿》及范晓波的《黑暗中抓紧你的手》等悼亡文章。学生读后都写出了催人泪下的文字,这样的学生中还有几个是平时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这个例子说明,不是学生写不出,而是我们不能真正发掘出他们的潜力。

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会对自己的表达更有信心。事实上,他们的文章作为范文又鼓舞了更多的后来者。可我也告诉他们,能写这样的文章,人人都行,不足为奇,因为,情之所至,情就是最好的修辞。这种文章,刘墉叫它“热笔”,是胸中有情愫要表达的,对于写作者而言,这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到更多的,还是所谓“冷笔”——即基于某种需要的应时之作。这种文章写好了,才是作文学到了真东西。

这就是写作中的“觉”。但,“觉”了之后还要有“悟”。

如何“悟”?我的做法是,在思想上卸下了对写作而言最大的包袱之后,即解放了思想后,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构思谋篇,实现一种更好的表达,或是说更有意识的表达。方法就是首先看和做最简单的文章,从简单中悟得真谛。比如作文题目是“团结”,人人都懂,人人也能说出一番自己的道理,可是谁说得更高明、更新颖、更巧妙,就是个中的佼佼者了。学生自己先做了一篇这题目的文章,然后我精选了别处的和本校自己教过的学生的范文,让学生在班上讨论每篇的长与短,以及长短的原因所在。学生畅所欲言,见仁见智。这文中的长与短,他们也有过,或者似曾相识,这文章的布局谋篇,寓意意蕴,他们有人不懂或看不出端倪,可是不要紧,有大家。以前他们也抄别人的范文,可是抄过了并不明了究竟好在哪里,现在,每篇都要议个明白。所以他们终于明白:自己没有领悟好处的文章,那是白看,有多少这样的书,也是充数。行家看门道,学生能够看出别人文章的门道,那就是一种绝大的进步。

觉与悟之后的事情,就要简单许多。他们还会有看不懂的文章,可是对写文章的基本的东西懂了之后,其他的就是假以时日的提高。

曾听过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讲座,里面说到一种叫“播种”的说法——那说的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做法,不期望一次性地短期解决一个重大的课题,可是给人要在心灵上“播下种子”,期待着来日的发芽成长和最终成才。也许,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开花结果,可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播下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种子,不也预示着一个可以期待的来日的成长吗?

上一篇:谈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