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和而不同”观与吴文化“和谐”精神

时间:2022-05-09 09:15:05

论孔子“和而不同”观与吴文化“和谐”精神

摘要: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观念。吴文化的产生是本土先吴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而且这种融和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孔子的“和而不同”观主张的思想与吴文化自发源所具有的和谐文化十分的吻合。这两种思想在现实层面上的结合,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和谐思想所表现的谦让品德演化成为吴地人民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品质,另一方面是吴文化的内心精神演绎着孔子“和而不同”观里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和而不同;吴文化;和谐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48-02

一、孔子“和而不同”观的提出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他奔波汲汲以求,无非是为了据乱世,开太平,这是他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谭嗣同曾说过:“孔子虽当据乱之世,而黜古学,改今制,托词寄义与升平、太平,未尚不三致意焉。”(《仁学》)

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孔子进行了艰辛的思想探索,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孔子认为礼乐是华夏族从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的成果,礼乐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兴亡,礼乐的变易就是历史的变革,并总结出因(继承)、损(减损)、益(增益)三大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规律。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观念,是他本诸人性,针对现实,立足社会,以人为本提出的一个综合性很强,包容力很大的新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影响中国历史文化达两千余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然而,从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来看,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上述任一观念均不足以救世,故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它最初根植于中国早期农耕文明之中,与早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朱熹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 “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这里实质上提出了一个普遍的价值原则――和而不同。“和”就是保持多样化前提下的统一、和谐,“同”则是单一的、片面的强求一律。自然应该追求“和”而摈弃“同”。 “和而不同”才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础观念。①

二、吴文化的源起

吴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地区文化之一。吴文化的产生是本土先吴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而且这种融和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长子泰伯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即周文王)。父暗示王位传季历,日后传孙昌。长子泰伯和二弟仲雍带领一支人马迅速南下,直抵太湖北部无锡梅里,在梅里造墙建城,定为国都,号称句吴。泰伯将中原文化带到吴地,《左传・哀公七 年》讲:“泰伯,端委以至周礼”,泰伯刚入吴,穿着周族的衣服,戴着周族的帽子,推行周族的礼制,并把黄河流域的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将吴地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泰伯率领当地人民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开凿了“伯渎河”。梅里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所谓“断发纹身”。泰伯并不是靠武力征服吴地,而是靠教化,靠功勋而得到百姓的爱戴,百姓“归之千余家”。后来,泰伯闻父病重,与弟北上探望,后又返回梅里。古公父病亡,泰伯、仲雍兄弟返岐奔丧,把王位继承权让位于三弟季历后,又带孝返回梅里。当弟季历为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后,泰伯再次让位于姬昌(周文王)。②

如前所述,泰伯、仲雍来到吴地之后,“断发纹身”,主动接受先吴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和谐;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又是一种和谐。不难发现,吴文化自发生始,就深深埋下了和谐的种子,和谐文化是吴文化的基本属性。由此分析,我们发现,孔子的“和而不同”观主张的思想与吴文化自发源所具有的和谐文化十分的吻合。那么,这两种思想随着历史的变迁,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结合,并且发展呢?本文作者主要从有以下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是和谐思想所表现的谦让品德演化成为吴地人民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品质,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辉煌的业绩。另一方面是吴文化的内心精神演绎着孔子“和而不同”观里的核心思想,通过自我实现而确认的自我价值,以自我的谦让来维护与他人的和谐关系。这使吴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心理修为上的文化品质

泰伯为吴文化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非常赞赏他的谦让品德,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泰伯的美德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出现了季札三让王位的感人事迹。吴王代代相传,传到第19世寿梦,生有4个儿子,名诸樊、余祭、夷昧、季札。寿梦将死时,认为季札最贤,要传位给他,季札不受。寿梦死后,由诸樊代行国政,三位兄长都一致表示要季札当吴王,季札再度推辞。后来,诸樊死,传位给余祭;余祭死,传位给夷昧;夷昧死,又要传位给季札。季札最后还是没有接受,逃到了延陵(即武进县)。孔子对他的这种品德极为赞赏,在他的墓上题了10个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据此这种思想的结合,成为了吴地人民延续的文化脉络,而随着历史的演化成为吴地人民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品质。德者,仁也。仁者,爱也。而仁爱又以谦让和与人和谐相处为基础。吴文化的始祖泰伯的“让德” 开创了吴地这一良好的社会风尚。泰伯奔吴,一是在功名利禄上体现了高风亮节的“礼让”;二是“断发纹身”表现出与吴地先民在文化风俗上的“和谐”。《论语・学而》日:“礼之用,和为贵。”指出“和”是礼的最为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和”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和”的外在表现。有“和”、有“礼”,是为德。在内倾之德的基础上,“德”还有一种外在形式,这便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外圣而王”,治国平天下。明代的东林学人读书不忘国家,表现出他们对天下苍生的人文关怀,对开启未来事业的雄心大志。尚德之风,作为吴人在思想上的追求,千百年来,曾经哺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他们明德笃志,锐意开拓,执着创业,在吴地这块热土上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四、自我实现而确认的自我价值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体现的是由肯定自我实现而确认的个体价值,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就是对其自身的“为己”,即自我实现的过程的叙述。这里强调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于自身能力和智慧的发挥。自我实现同时又是拒斥世俗的同化, 在尘世的喧嚣中保持自我的过程。③ 《微子》记载两位“ 避世之士” 对无力改变世俗的混浊而愤慨不已“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于是, 他们希望孔子也加入其行列。孔子则不为所动, 用前引的“ 鸟兽不可与同群”这段话来回答。显然,孔子认为自我也许无力改变世俗的混浊, 但却有力量在世俗的污泥浊水中卓然挺立, 因此无需由于不能廓清世俗的污混而遁世。他那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的精神, 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不沉沦于世俗而泯灭自我。这里强调自我实现是由自身的力量来左右的。概括上述两个方面, 孔子把自我实现看作是自我展示和发现其内在能力和力量的过程。这就从自我的能力和力量方面确认了个体的价值。

就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言, 孔子肯定了自我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人格, 从而确认了个体的价值。孔子提出“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所谓“ 求诸己” 和“ 求诸人”分别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一切听命于自我的意志和完全受制于他人的意志。孔子以“ 求诸己”来否定“ 求诸人” , 就从正面肯定了自我的意志是独立的。他又提出“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自我的意志是任何他人所不能强迫改变的。这同样表达了自我具有独立的意志。意志独立是独立人格的基本特征。④因此, 孔子正是通过赋予自我以独立意志而使其有独立人格的属性, 由此映现了对个体价值的确认。

再看发展到现今的吴文化,吴地人民的创造能力也由肯定自我实现而确认的个体价值。他们通过创造财富所获得的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于自身能力和智慧的发挥。吴文化不仅有园林胜迹、古城名镇、街坊名居、丝绸刺绣等物质文化,也有昆曲、评弹、苏剧、吴门画派等艺术文化,还有兼容并取、开拓创新、尊师重教、勤奋坚韧、经世致用、刚柔并济等儒家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上表现出小巧精细、柔和淡远、雅致秀丽、灵动飘逸等地区特点。吴地人民温文儒雅,他们不与别人展开激烈的竞争,亦不将自我依附于他人的人格,他们通过赋予自我以独立意志而使其有独立人格。他们正是以自我的谦让来维护和他人的和谐关系。可以说,吴文化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演绎着孔子“和而不同”观。

注释:

①马维英. “和”更要“和而不同”―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和”文化[J].学理论.2008(18).

②沈嘉荣.中华文化与吴文化[J].江海学刊.1997(03).

③④陈卫平.“和而不同”:孔子的群己之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和而不同”:孔子的群己之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2]陈伯海.吴文化知识丛书(第三辑序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王霄凌.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和谐智慧[J].济南大学学报.2007(01).

[4]马维英.“和”更要“和而不同”―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和”文化[J].学理论.2008(18).

[5]吴恩培主编.吴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沈嘉荣.中华文化与吴文化[J].江海学刊. 1997(03).

上一篇:“应然”样态的选择 下一篇:浅谈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