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灵的钥匙

时间:2022-05-09 02:22:31

【摘要】 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讲究工作的艺术性,因为育人先要育心,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关爱学生的心灵展开论述,并列举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教师 关爱学生 心灵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37-01

老师要善待、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做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最信任的引路人。和学生做朋友,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用真情赢得真情。记得有一句名言叫“蹲下去看孩子”。我们教师就应该蹲下来与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敬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做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老师的表扬看做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式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教师要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这样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案例描述】:在校园生活中,小偷小摸每个班级中经常会发生。小到一个奶瓶、一支笔,大到几十元钱,手机等。我也遇到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学校内有一家小超市,每到中午下课后,学生蜂拥而至。超市里的工作人员也手忙脚乱。在这个期间,也经常会发现东西丢失的现象。于是工作人员也格外注意学生的情况。可是在开学不久的一个晚上,两个超市工作人员气冲冲找到我,说我们班级的黄某某同学在偷东西(一根香肠和一包薯片)。他们给我描述了这么一个过程:黄某某同学在趁付钱柜台人多的情况下,把香肠和薯片故意塞到在自己袖口中,等付完其他东西的钱以后,工作人员问了好几遍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付钱时,黄某某矢口否认,表示都已经付清钱。于是工作人员当众在黄某某的袖口中搜出了香肠和薯片。

【寻找策略】:第一年做班主任的我,对于处理突发事情,感觉无从下手。我得把事情方法想周全了才能着手处理这个问题。

再次找到他谈话,严厉批评他做这样事情的严重性。联系家长,要求家长严格管教,问清事情的原因。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时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用“暗示”法使他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步把不良行为纠正过来。

【我的处理方法】:我先把他找来,问有没有超市里工作人员说的这样事情。他很坦然地回答,有这样的事情。但是不是他故意拿的,是他不小心与别人撞了一下,滑到了袖子里去了。我又问了那天穿什么衣服,他告诉我穿得是校服。我一下子明白了他到底有没有在说真话了。我们学校的校服是运动服,袖子采用了扣紧式袖口,不可能别人一撞就会自然滑落。我心中有了大概了。于是我又问他,既然他是不小心掉到了袖口中,怎么工作人员问好几遍是否有东西忘付钱,他都说没有呢?他很委屈地说忘记了。我问到这里,知道事情该怎么处理了。虽然他编造的话不能让人相信,但他的态度已经表明,他现在还不会承认。

于是我先找到超市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忙不要把这样事情上报给政教处和学校,也让他们对待黄某某不要带有偏见,同时保证这件事情我会处理好的。同时我决定采取了“暗示”法逐步将其不良行为矫正过来。我频频与他接触、交谈、聊他的家庭生活,问他生活上有没有困难,送到一些学习用品,绝口不再提超市的事情。后来有好几次,我发现他在我面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我没有进一步逼他,而是送给他一个甜甜的微笑。

几天后,我在他上交的周记本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到:老师,其实上次超市里的那件事,我是故意拿的。我看见超市里的阿姨很忙,我那天刚好把爸妈给我的零用钱用完了,所以我就趁付钱人多时,把东西塞到了袖子中。我对不起您。对不起全班同学。您对我这么好,这让我感觉很不安。我思想上的压力很大,怎么也没办法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您能原谅我吗?……

于是,我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和黄某某关于这件事情谈了很久。在我的鼓励下,黄某某主动提出要去还清超市的钱。

自从那件事情后,黄某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更认真了,成绩突飞猛进,成为班级佼佼者。

时至今日,我常在想,是要是当时处理不当,会是什么结果呢?真不敢想象。

【案例分析】:校园失窃事件是常有的,特别是新初一的学生,他对于学校规定不熟悉,对自我约束能力又相当差。学生是天真无邪的,犯错误不是他们的本意,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留给他们悔过自新的空间,让他们在身心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改正错误。

以班主任应根据具体情况,冷静处理,悉心洞察学生心理,把握好分寸,通过自己的诱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最好不要将问题随意扩大,甚至可以将这一“过失行为”当作一种隐私,替学生收藏,以“治病救人”的态度对待他们,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更多的关怀,教师的职责不就在此吗?

有人说,教育是一堆细节,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心塑造每一个稚嫩的生命。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宽容和爱心去教育他们,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用爱心转化“后进生” 下一篇:家校互动、携手共进